备战2019语文高考必刷题+Word版含解析
备战2019语文高考必刷题+Word版含解析1.doc
备战2019语文高考必刷题+Word版含解析2.doc
备战2019语文高考必刷题+Word版含解析3.doc
备战2019语文高考必刷题+Word版含解析4.doc
备战2019语文高考必刷题+Word版含解析5.doc
备战2019语文高考必刷题+Word版含解析6.doc
刷大题、步步为营
第一周 第1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B. 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 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D. 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B. 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 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D. 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B. 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C. 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D. 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答案】
1.A
2.A
3.B
【解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分析错误,文章提到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证明质疑汉字的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故选A。
【考点定位】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错在“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从原文看,作者虽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但只是讲在对拼音教学法进行反思,并没有说这种教学法就不适于汉字教育。故选B。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匹马两个人
迟子健
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
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
……
刷大题、步步为营
第一周 第2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家乡的槐树开花了
我家门出来的街巷口有棵大洋槐树,听老舅说它有近百年的树龄了,要三四个大人才能将它抱住,树冠能越过瓦房的房脊,在它周围形成一大片树荫。高高的树干一般人爬不上去,我一直想征服它,很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在人们的心中,槐树的口碑一直不太好。有人说,槐树是树中之鬼,上了年岁的槐树会成精。一些故事和传说里经常将槐树视为妖魔鬼怪的藏身之处。现实中,人们也不愿意将槐树当作吉利树来栽培,院子里一般不会栽种。我倒觉得不以为然,反而记忆中,槐树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
小时候,村子周围有一大片树林,其中洋槐树最多,这片林子是我和小伙伴们的乐园。每逢放假或过礼拜天,往林子里一钻就是一整天。那时,春天极易刮风。大风肆虐日子,我们躲在林子里玩耍,听风从树头掠过,看着洋槐树枝上的喜鹊窝在风中摇摇欲坠。待风停了,爬到树的顶端眺望,整片林子尽收眼底。因为小时候有爬树的经历,以至于多年来,我经常做梦爬上树梢,重回童年。大风过后不久,洋槐树开始发芽,淡绿色的嫩叶随着春风摆动,用不了多久整棵树就会被更深的绿色包裹。我们习惯在树荫下聚堆儿,农闲时候邻居的婶予大娘们在树底下的阴凉处,纳鞋底,搓麻绳,做些针线活;从地里干活回来的叔叔大爷们,把锄头往地上一搁,口袋里掏出根烟卷抽上一口,悠然惬意。每到饭点,大树底下的石条上、水泥墩上、木头疙瘩上到处都是吃饭的人,小孩子们也掺杂其中,有时玩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每每提及此事,儿时槐树底下的一幕又会出现,这场景总让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莫过于槐花了。每年的五月份,所有的洋槐树都会开花。白花花的槐花挂满枝头,只把枝叶压得很低很低,从远处望去整个树林仿堡是下了一场大雪;走进又仿佛是置身于一个童话的世界里,满树的槐花发出阵阵清香,蜜蜂在花丛中欢乐地舞来舞去。不知从何时起,养蜂人已悄悄的进驻,他们在树下搭起帐篷,任由蜂儿们四处活动。
街巷口的大槐树,虽说已有好些年了,但不耽误开花结果,每到此时也会花满枝头。站在树下,一阵风吹来,满树的槐花随风落下,好似穿行于天宫中的花园里。我们放学后,三五玩友会在树林间穿来穿去,一会儿爬到树上,一会儿又蹲在草丛里;从枝头摘下的槐花,不用清洗,也不用任何佐料,满满的捋上一捧,直接入口嚼下,汁液有一股特有的甘甜味;饿了,还可以把它充当干粮。槐花的吃法有好多种,生吃是一种;淘洗干净开水焯一下,凉拌也不错。说起槐花的吃法,当属小姑做的好吃,她把洗干净的槐花掺上玉米面,上笼蒸熟了,然后再蘸着蒜汁吃,别有一番味道。每次看到开放的槐花,我总会想起有这么一道特别的菜肴。
槐花不只白色一种,还有淡粉、淡黄、粉红、紫红等。家乡的槐花大多是白色的,其他颜色很少见。其实国槐也开花,与洋槐树相比,国槐树的花期要晚些,但它用处却比洋槐花要大得多,不但能吃还可以入药。因为有此功效,每年槐花开放的时节,都会有很多的人拿着各种工具去采集,收来卖钱。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现在很少有人去吃槐花和采集槐米了。
很多年过去了,村子里的树林慢慢地被新建的楼房给挤没了,街巷口的大槐树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了,只留下一个塌陷的树墩……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我家门出来的街巷口有棵大洋槐树”,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了本文所要描述的对象。
B. 在人们的心中,槐树的口碑一直不太好,而我却对槐树印象深刻,情有独钟,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C. 作者多次回忆起儿时在槐树下度过的美好时光,意在突出对童年时光的缅怀以及对当下生活的不满和厌恶。
D. 本文文字朴素、平和,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得到作者对家乡的槐树和槐花深沉的情感。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尾段的作用。
【答案】
1.C
2.借助比喻、拟人的手法,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展现出槐花的洁白和清香的特点,将槐花描摹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表达出作者对槐化的喜爱之情。
3.①尾段与文章开头相呼应,曾经的槐树高大茂盛,如今却不复存在。②表达出作者深深的眷念和无比的遗憾之情。③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凄者的深思。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核赏析句子,答题时注意明确句子的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由句中“从远处望去整个树林仿堡是下了一场大雪”“满树的槐花发出阵阵清香,蜜蜂在花丛中欢乐地舞来舞去”可见是比喻、拟人的手法,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效果是展现出槐花的洁白和清香的特点,将槐花描摹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表达出作者对槐化的喜爱之情。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D。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结尾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一般要从文章的结构、情感和主旨的角度作答,此文尾段从情节看,与文章开头相呼应,曾经的槐树高大茂盛,如今却不复存在;从情感看,表达出作者深深的眷念和无比的遗憾之情;从主旨看,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凄者的深思。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过去4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5564万人,每年减少1391万人。这充分说明脱贫攻坚取得了符合预期的效果。但经过多年的快速减贫过程,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越来越大。《扶贫蓝皮书: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指出,保证全国各地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需要有比以前更大的扶贫力度、更有效的扶贫举措创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