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道小题,约19950字。

  2017~2018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易经》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即理,即道,即法则,即常性。人文,即人之理,人之道,即做人的法则,即人之常性。人文科学即人的科学,即人心人性的科学,即关于人的法则与人之精神的科学,简单地讲,就是研究做人之道、做人之理的科学。这些人之道、人之理,都显示着人心人性的本质,都透露着一种人的精神,故称之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育、充实、大化,无疑要靠道德教化,要靠人心人性的涵养培育,特别是礼乐文化及整个教育的发展。但人文科学能否担当得起墙养国家民族人文精神的重任,是需要深思的。现在人文科学门类很多。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人口学、文学以及艺术等,无不属于人文科学。经济学原属历史哲学的一部分,自然也应属于人文科学。可以说人文科学几乎等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这些所谓的人文科学,虽然门类很多,但由于受浅薄的知识论哲学的影响,已经很少阐明人性的本质,很少具有人的精神了。例如,伦理学已不把人伦看成是天理,看成是人性的自然法则,而把整个伦理道德从属于经济活动与社会集团的利益。心理学已经没有“理”,而把人看作生物有机体,把心看作一块血肉,在进行刺激反应的观察实验。历史学撇开人性、人的精神,大谈经济活动作为整个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人口学变成出生率、死亡率一类的统计,更是缺少人性,缺少人的精神。凡此种种,我们从这些所谓的人文科学中,哪里还看得到人性的存在呢?哪里还感觉到人的精神存在呢?不研究人心人性,不研究人的本质,只是在“物”的层面上游说,算不得科学!因为它舍去了根本。
  因此,发展人文科学,必须以人心人性为基础,必须以人的灵明之心与永恒的道德本性为基础。这个心,是仁心、义心、理心。这个性,不是食色之性,不是情欲性欲之性,而是仁义礼智之性,是符合天道法则的“天命之谓性”,是继善成仁的性,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追求美好事物与品德的本性。我们只有把人心人性看作是美好的、永恒不变的,又把人的具体存在看作是与宇宙万物浑然一体,浩然同流,日日以新,共同迈向更加完美的生命境界,才能看到人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精神之美,才能用人文科学以满心的赞叹展现雄浑、波澜壮阔的生命气象,谱写出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新的生命圣歌。
  (摘自司马云杰《论文化复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文”一词源远流长,古老的《易经》已经提出这个词并对其内涵作了具体阐释。
  B. 人文科学门类繁多,囊括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经济学也属人文科学的范畴
  C. 当前人文科学研究之所以把研究对象全“物”化了,是因为受浅薄的知识论的影响。
  D. 伦理学研究,不仅要看到伦理道德的社会属性,更要把人伦看成是人性的自然法则。
  2.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先对人文等关键概念作了清晰的界定,这为后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B. 第二段末用反问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现在人文科学研究存在的不足的不满。
  C. 人性之“性”是“天命”,联系后文,“天命”是人先天就有的追求美好的本性。
  D. 末段的总结指出,只要研究人心人性,我们就能看到人性、生命、精神之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文、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三者概念有别,但彼此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B. 因为只关注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历史学忽略了对人性人心的研究。
  C. 对人灵明之心与永恒的道德本性的深入研究,是人文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
  D. 如果能谱写出人类新的生命圣歌,人文科学就担起了培养人文精神的重任。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依据原文内容,“人文”一词,在《易经》有提及,但《易经》中并没有对“人文”一词的内涵作具体阐释,文中对其作阐释的是作者,非《易经》。B项,依据原文内容,“可以说人文科学几乎等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即哲学社会科学还有不是人文科学里的内容,人文科学不能囊括哲学社会科学。C项,依据原文内容,“已经很少阐明人性的本质,很少具有人的精神了”,选项表述为“全物化”,过于绝对。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项,遗漏了还要“把人的具体存在看作是与宇宙万物浑然一体,浩然同流,日日以新,共同迈向更加完美的生命境界”里的一项重要内容“人的具体存在”,即要研究人心人性和人的具体存在才能“看到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精神之美”。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关注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并非是历史学忽略对人性人心研究的原因。依据文章内容,历史学关注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是应该的。撇开人性、人的精神去进行研究是受浅薄的知识论哲学的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日刮哪风
  赵德发
  早晨起床,走上阳台,耳边常常飘来一句发问:“今日刮哪风?”
  刮哪风?不好判断。因为城里高楼林立,已经将风削成散兵游勇,在街上乱蹿。即便风势很大,在地上摇动树木,在天上摆出云阵,让我看明白了,我却没办法报告了。因为,我身后不是老家的屋子,我父亲不在里面。这句发问,其实是我的幻听。
  “今日刮哪风?”父亲在世时,早晨常用这话问自己、问家人。他从屋里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抬头看天,侧眼看树,问上这么一句。如果母亲和我们兄妹有在院里的,就学他的样子,观察片刻,做出回答。如果院里无人,父亲就自问自答。“南风。”“北风。”“东风。”“西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