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6720字。
高三校际联合考试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批评的“远”和“近”,既是批评态度问题,也是批评方法问题。“远”,指评论者与作家距离适当“远”一点,才能葆有客观性:“近”,指与作品文本距离贴近一点,回到作品本身,回到阅读和文本细读上来。
长久以来,很多文学批评者恰恰颠倒了这两点:距离作家太近,距离作品太远。前者表现为与作家熟,下笔只有褒扬甚至溢美之词。各类文学新作研讨会,往往是这一现象的放大镜和聚光灯。专业研讨本是检视和修正创作实践的重要环节,是评论者和创作者沟通的桥梁,遗憾的是,许多研讨会丧失文学批评功能,助长文学批评距离作家过近之风,不利于健康评论生态养成。另一方面,文学批评距离批评文本过远。上世纪80年代,外国文学理论尤其现代文艺理论涌入,虽有建设性意义,但导致批评理论西化严重,许多批评者习惯套用西方理论来阐释、解读当代作家作品,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关系松散。
新世纪伊始,中国文学界呼吁批评回到文学创作本身。让文学批评回到文学本体,就是要回归常识,从最基本的文学要素如语言、形式、结构等方面着手,探讨作品价值和文学问题。当前,部分当代文学研究专家、批评家正在通过自己的实践重建批评生态,如陈晓明用8年时间完成《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此外,一些作家也拿起批评之笔,如毕飞宇以“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概括对蒲松龄《促织》的阅读体验,进而从小说背景、架构、语言、情节等方面,将小说细微精彩处一一呈现。他将原文细节不断放大并定格,帮助粗心的读者捕捉到原著的内在精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家的批评文章往往感性有余、理论构架淡化,但恰恰是他们的批评实践给众人提供了一条批评回归文本细读的个人化路径,甚至可以给专事批评者以启发。他们的批评文章往往不合常规套路,别开生面,富于可读性和启发性。近年来作家积极介入文学批评,对风行已久的远离文本的“专业批评”是有纠偏意义和启发的。
可以说,对“远”“近”的把握与掌控,既体现文学批评者自身专业素养,也是其职业素养的直观写照:距离作家过近,难以“出乎其外”,造成把握失准失误;距离文学本体过远,不能“入乎其内”,导致文学批评基本功缺失、职业判断失焦。文学批评家要用好手中这支笔,切实推动文学创作繁荣发展。
(摘编自刘艳《文学批评的“远”和“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批评的“远”是指态度上葆有客观性,“近”是指方法上回到作品本身。
B. 用西方文学理论解读当代作家作品,导致了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的关系松散。
C. 作家的批评文章虽然存在不合常规套路等弱点,但仍然给专事批评者以启发。
D. 文学批评不能把握好“远”“近”,就难以“出乎其外”,又“入乎其内”。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阐释论题之后,主体部分按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阐述论证。
B. 文章第二段分析了文学批评存在的两点问题,并阐述了这两点问题的成因和危害。
C. 文章第三段阐述作家的文学批评实践,旨在阐明作家的文学批评已回归文学本体。
D. 文章结尾阐明文学批评家要把握好“远”和“近”,以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评论者如果距离作家适当“远”一点,下笔评论时就能褒扬得当,葆有客观性。
B. 研讨会如果丧失文学批评功能,就难以帮助作家修正创作实践,提高创作水平。
C. 评论者只有距离文本贴近一点,才有利于捕捉文本的内在精妙,重建批评生态。
D. 作家积极地介入文学批评实践,能启发专事批评者通过文本细读回归文学本体。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消逝的灯火
张 炜
①现在的灯比过去更亮也更多了。城街的灯璀璨逼人,形状各异,是现代城市最得意的装饰,已经超出了实际照明的需要。这是一种浪费,还是适得其所的艺术,还得好好讨论一下才好。
②增多的灯饰使一切场所变得更亮,在给人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似乎带来另一种不适。白天就已经很亮了,夜晚如果太亮,就使昼与夜的区别减少了。我们还会想念朦胧的灯火,想念街巷里的阴郁感。大树滴着夜露,月亮爬上来,地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