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道小题,约19190字。
集宁一中西校区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学形式,必须具有艺术的终极属性,即诗性,必须立足于现实且对现实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而不能直接描摹现实,过度的绝对的“写实”、过分注重“故事性”,则会使其沦为平庸。唯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使小说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恒久的魅力,才能使读者感受到浓郁的诗意。而反观当下的小说创作,一些作品过分注重对于真实的开掘和叙写,偏执地沉溺于追求故事性,而缺乏或者忽略将其提纯为艺术的手段和能力,以至于使作品几近于新闻、纪实等体式,在迎合了大众猎艳猎奇阅读心理的同时,却丧失了其原本应有的文学蕴涵和诗性品格。另外,现今某些小说创作者似乎过度热衷于书写“恶”与“丑”,而忽略了对于“美”的发掘。小说并非不可以写“恶”与“丑”,但写的目的应是为了反衬出“美”,而且要注意限度和分寸,过度的书写甚或是带着欣赏的眼光、陶醉的心态去表现“恶”和“丑”,只会使人心生厌恶,从中更不可能感悟到“美”和“诗意”,这显然有悖于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还有必要重视小说的语言。语言能力始终是一位小说创作者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语言水平也始终是标示小说水准的首要特征。正如汪曾祺所言:“读者读一篇小说,首先被感染的是语言。我们不能说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这支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这句话是不能成立的。”而当下某些作家,在创作诗歌、散文时,也许还能重视语言的运用与雕琢,但在创作小说时,由于过分注重故事性,则往往忽视或者漠视语言。这就造成了一些作品语言水准的低下,准确性欠佳、冗长、粗鄙、直露的语言在小说文本中大行其道。语言应该是小说的本体,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小说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实现、小说诗性的呈现,要借助于语言。语言水平的低下,就是作品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低下,容易造成诗性的缺失。小说创作者们应该秉持汪曾祺那样的“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理念来进行小说创作,重视炼字造句,重视叙述语言风格的选取,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力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无可替代性”。此外,还应充分重视汉语作为表意语言和非形态语言的特点,谨慎过度使用“欧化”句法,而应从古代文言文中汲取营养,在简约和内蕴上下足功夫,方能彰显出汉语有别于其他语言的特有魅力,使语言更具诗意,从而整体提升作品的诗性。唯其如此,方能从语言层面上为诗性的建构增加一枚沉重的砝码。
最后,要注重意象的营构。“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曾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出彩的因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创作者应该“窥意象而运斤”。其实,意象并非为诗歌所专属,它广泛存留于各种艺术形式中。如果在小说中能营构出鲜活的意象,必然能够增强其诗性魅力,从而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意象应该成为小说内容和意旨的聚合体与浓缩体,它涵盖、表征、提炼小说文本的终极诉求。一个鲜活的意象能够产生恒久的诗意和震撼力,能够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让读者时时品味——正如“交叉小径的花园”之于博尔赫斯,“边城”之于沈从文,“晚饭花”之于汪曾祺,“野地”之于张炜……带给读者的诗意感受和审美冲击力是何其强烈而持久。凡此诗性十足的小说作品,似乎皆离不开一个鲜活而成功的意象。这昭示出意象的营构对于小说诗性建构的重要性。当代小说创作者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在自己的作品中苦心经营意象,因为意象是主观和客观、现实与抽象的统一体,如果能够塑造出一个鲜活的意象,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诗性,承载更广阔的思想蕴涵,而且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旨,同时也能够生发出事半功倍的审美效应。
(节选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下某些作家,在创作诗歌、散文时,还能重视语言的的运用与雕琢,但在创作小说时,却往往忽视或者漠视语言。
B. 过分注重“故事性”和过度绝对的“写实”会使小说平庸且缺乏诗意,唯有“艺术的真实” 才能使读者感受到作品浓郁的诗意。
C. 小说必须要有诗性。诗性不能直接地描摹现实,而是要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它是艺术的终极属性。
D. 小说创作者书写一点“恶”与“丑”,忽略了对于“美” 的发掘,就背离了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使读者心生厌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当下一些作品过分注重真实的现象来论证文学应有蕴涵和诗性品格。
B. 文章用一些作者创作小说时过分注重故事性来论证必须要重视小说的语言。
C. 文章引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言论来论证意象在所有艺术中最为重要。
D. 沈从文、汪曾祺、张炜的事例是用来论证鲜活的意象能产生恒久的诗意和震撼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曾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出彩的因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创作者应该“窥意象而运斤”。
B. 意象不为诗歌所专属,它广泛存留于各种艺术形式中。如果在小说中能营构出鲜活的意象,则必然能够增强小说的诗性魅力,从而使小说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 当代小说创作者如果能够塑造出一个鲜活的意象,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诗性,而且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D. 意象应该成为小说内容和意旨的聚合体与浓缩体,它涵盖、表征、提炼小说文本的终极诉求,也能够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不属于该书观点的一项。题中C项,原文“必须立足于现实且对现实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而不能直接描摹现实”的主语是小说而不是诗性。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题关键词“不符合”, 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题中A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而当下某些作家,在创作诗歌、散文时,也许还能重视语言的运用与雕琢”。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D项,原文是“一个鲜活的意象能够产生恒久的诗意和震撼力,能够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而不是所有的意象。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完美的猎物
加拿大 莫洛迪•坎贝尔
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猎物。
萨莎按捺不住内心的窃喜,但表面上却装出十分尊敬的样子: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
“你喜欢猫吗?呃、呃…要…刚才你说你叫什么来着?”
萨莎乐不可支,强忍着不动声色。“我喜欢猫,你养猫了吗?”她飞快地回答,同时扫了一眼这套公寓,屋内的高档家具登时映入了她的眼帘。
“正打算养,”老妇人颤巍地说,“我找钟点工就是为了帮我照料猫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