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610字。

  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整理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量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2.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术的基础。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的诗意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味,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系列,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如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漆器、木器、竹器、藤器、瓷器、丝绸、刺绣等等,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
  与西方体系性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血统不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艺术品评经验中滋蔓出的经验形态,自下而上,升华而成,与艺术体验息息相关。诗品、词话、画论、书法、曲论、剧评、小说评点等等,无一不细致入微曲尽其妙。读中国美学能找到写诗作画门径,能分出上中下品,能成为艺术家知音,具备精微的内行品味和深厚的艺术涵养,真的是内行看门道。
  在宗教意识相对淡薄、崇尚文治科举取士的中国,文人趣味便成了审美领域的引领者,权贵和百姓均乐于附庸风雅,文人趣味曲高和寡但自命不凡。文人因本身就是艺术生产者和专业评判者,尽管常常遭受宗教道德政治文化的强势冲击,但长久看来仍始终把握圈内话语权,有禁得住艺术史考验的审美标准,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传承系统。
  (摘编自杨岚《当代中国美学精神理论建构的文化引领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自然美的倾向。
  B.艺术家只有在曲水流觞的雅和渔樵唱晚的俗中才能感悟到艺术的中和之美。
  C.实用艺术以器物形式支撑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却没有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
  D.因为文人始终把握着圈内的话语权,所以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传承系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第一段中士人和僧道追求对现实世界的超脱,是为了更深入体会自然之美。
  B.文章第三段用丰富的例证,充分说明了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
  C.文章最后两段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中国古典美学产生及传承的独特之处。
  D.文章围绕着中国古典美学这一主题,逐层递进地论述了其主要特征和产生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体系性美学在产生的过程上有极大区别,后者是自上而下的。
  B.如果不读中国古典美学,就无法找到写诗作画的门径,无法成为艺术家的知音。
  C.如果审美领域的引领者因为曲高和寡就改弦更张,就很难形成一种传承系统。
  D.崇尚文治科举取士,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文人趣味成为审美领域的引领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巡    山
  艾克拜尔•米吉提
  他看到了那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以它天生机敏,此时它应该有所动作才好。但是,不知怎的,它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
  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