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道小题,约18600字。

  咸阳市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没有英雄的历史是寂寞的无声的历史,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孱弱的民族。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在特定的经济生产方式和制度下的文化的凝结,而文化精华又与广大人民哺育了中国历史的和现实的杰出人物。他们堪称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就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人格化,也是中国人民的杰出的儿子。他们既是文化和人民的产儿,又是具有文化传承和民族激励力量的样板。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需要批判,人民中受其影响而产生的落后的东西需要不断改进。我们不能赞美三寸金莲,不能赞美纳妾和一切与近代文明相悖的东西。但也应该相信没有永恒不变的中国人,没有永恒不变的民族性。在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中国人的某些缺点会发生变化。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阿Q是旧式农民形象,而不是中国农民永恒的形象。没有天性丑陋的中国人。任何对国民性和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抨击,最终若不指向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只停留在文化层面,则是难中腠里的。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世代延续的价值。可是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是不能单独发生作用的。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已证明了这一点。当时的孔子只是孔庙中的圣人,当时的经典只能是藏书楼里的典籍。当年黑格尔十分轻视孔子的思想,说《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些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而当今世界对孔子则是一片赞扬,与黑格尔时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变化是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性交化的结果。
  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画等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不能划等号。我们应该深入经典,走出经典,面对现代,放眼世界;要由我们的时代和实践来决定继承什么遗产和拒绝什么遗产,以及如何继承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不应以当代作为传统的注脚。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应该看重它的基本精神,通过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使之当代化、科学化,而且要在实践中贯彻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这样才能培育出既具有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人,孕育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的杰出人物一一社会主义时代“双百”式的英雄人物。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的传统与当代》)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无论是历史的还是当今现实中的,都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与中国人民的产儿。
  B. 作为旧式农民形象,阿Q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这说明中国人的天性是美好的。
  C. 《论语》和孔子在近代遭遇冷落,是与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联系在一起的。
  D.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去粗取精,使他当代化、科学化,才能培育出新时代的英雄人物。
  2. 下列对原文的论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两分法,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承认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
  B. 文章第二段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联系起来,从文化层面分析了民族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C. 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说明传统文化不能离开经济和政治而发生作用。
  D. 第四段围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论述了继承什么、如何继承以及继承的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精髓孕育了杰出人物,杰出人物又能促进文化传承,二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B. 如果经济和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么产生于旧的社会关系中的国民的某些缺点也会发生改变。
  C. 如果一个国家具备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政治制度,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化的价值就会得到普遍的认同。
  D. 我们要走入经典,准确判断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又要走出经典,使传统文化的继承面向实践。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一节所说的内容可知,并不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与中国人民的产儿。”而是“中国历史的和现实的杰出人物是……”。B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说通过塑造阿Q作为旧式农民形象就能说明中国人的天性是美好的。原文只是说“没有天性丑陋的中国人。”D项,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节是说“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应该着重它的基本精神,通过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使之当代化、科学化,而且要在实践中贯彻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这样才能培育出既具有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人,孕育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的杰出人物”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中重要论据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然后认真推理论据的作用,关注其前后议论性的看法。C项,推理的结果错误。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是阐述“这种变化是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果。”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说法太绝对。一个国家具有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政治制度,这个国家的文化的价值不一定会得到普遍的认同。原文第三节只是说“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是不能单独发生作用的。”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