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16400字。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试卷类型:A卷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一、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把下列语句补充完整。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____________,消散了,甚至她的___________,丁香般的惆怅。(戴望舒《雨巷》)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4) 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答案】 (1). (1)层林尽染 (2). 百舸争流 (3). (2)散了她的芬芳 (4). 太息般的眼光 (5). (3)皆白衣冠以送之 (6). 风萧萧兮易水寒 (7). (4)软泥上的青荇 (8).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两种情况都有。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染”“舸”“芬芳”“太息”“萧萧”“青荇”“油油”“招摇”。
二、
文言文阅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 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B. 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C. 共其乏困 (供:供给)
D.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3. 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
B.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 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D.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4. 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 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 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5. 翻译以下两句: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