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7道小题,约18240字。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吞噬(shì)           半晌(xiǎng)       埋怨(mái)         茕茕(qióng)孑立
  B. 湖畔(bàn)           颓圮(pǐ)         垣(héng)墙         影影绰绰(chuò)
  C. 漫溯(sù)          发酵(jiào)      奋袂(mèi)         门衰祚(zuò)薄
  D. 眷(juàn)属          思忖(chǔn)        愀(qiǎo)然      流觞(sāng)曲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A项,半晌(xiǎng)——shǎng,埋怨(mái)——mán。B项,湖畔(bàn)——pàn,垣(héng)墙——yuán。D项,思忖(chǔn)——cǔn,流觞(sāng)曲水——shāng。
  2.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嬉笑                寒喧             慢不经心          惊涛骇浪
  B. 座落                废墟             遍体鳞伤          星晖斑斓
  C. 穿梭                窒息             掉以轻心          熙熙攘攘
  D. 修葺                笙萧             不可思异          猝不及防
  【答案】C
  3. 在下列各句中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环保公安联手,查小流域污染,       污染企业,还设置高达3000元的奖金来征集污染线索。
  ②人们对“中式卷烟”入围国家科技奖提出疑问,科技部就此事首度做出_____,称将于公示期结束后,提出处理意见。
  ③在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大力     “理解精神”无疑将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深远的意义。
  A. 曝露     回应     弘扬    B. 曝光    反应    发挥
  C. 曝露     反应     发挥    D. 曝光    回应    弘扬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曝露”意思是,露在外面;“曝光”比喻隐秘的事(多指不光彩的)显露出来,被众人知道;“回应”意思是回答、答应;“反应”指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弘扬”意思是发扬光大;“发挥”意思是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结合语境内容分析,①句应该是查小流域污染,曝光污染企业。②句“科技部”的回应。③句结合“理解精神”分析,用“弘扬”正确,综合D项恰当。
  4.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台湾的不少报纸都有文史版,专题刊载文学艺术历史等普及性文章,但曾几何时,这些文史版都被砍掉了。
  B. 中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的合作是互帮互助。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世界经济如何冷暖,中国支持非洲的力度都不会减弱。
  C. 十多年的知青生活使他备尝了人世的坎坷,后来他虽回到城里,但人到中年才当上一名小学教员,案牍劳心,含辛茹苦。
  D. 一个失意人,能在一群得意人之间谈笑风生,面面相觑,才是有骨气;一个得意人,能在一群失意的朋友间,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得意,才是会做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曾几何时:形容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休戚与共: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同欢乐共悲哀,侧重在忧喜祸福共同承受。
  含辛茹苦:形容经受过艰辛困苦,也比喻忍受千辛万苦。
  面面相觑:是指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看着,都不说话。应改为为“面无惭色”。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人才与环境的关系就像土壤与树木的关系,人才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哺育和滋养,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劣已经成为当今人才竞争取胜的关键。
  B. 古代印第安人已经学会用一些原始的方法提胶并制作一些产品,比如弹力球,有弹性的瓶子,甚至知道把胶涂在衣服或脚上能起到防水。
  C. 中俄双方坚决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和宗旨,愿为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做出贡献。
  D. 近日,南宁和杭州的部分区县打算通过松绑限购、下调购房入户标准等方式救市,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将引起其他城市的效仿。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语序不当,“两面对一面”,应将“土壤与树木”改为“树木与土壤”,将最后一个分句中的“取胜”改为“胜负”。B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作用”。D项,表意不明,“南宁和杭州的部分区县”有歧义。
  点睛: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特别注意常见的错误。如本题D项,表意不明,“南宁和杭州的部分区县”有歧义。
  6.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次:旁边,指水边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会合
  B.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告诉:申诉
  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回家
  C.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胜:美景
  纵一苇之所如                                 如:到……去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喻:比喻
  D.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食:享用
  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的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一样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字词的意思。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 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 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归”,古代指女子出嫁;C项,“喻”,是明白之意;D项,“一”,是“把……当作一样”,意动用法。
  7. 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顷之,持一象笏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 扣舷而歌                                  呱呱而泣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 能以足音辨人                              犹不能以之兴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前者为衬字,后者为助词“的”。B项,连词,表修饰。C项,前者为介词“被”,表被动,后者为“比”,介词。D项,前者为介词“凭”,后者为介词“因”。
  8.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B. 而祖母刘夙婴疾病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C. 何为其然也                                且何谓阁子也
  D. 客有吹洞箫者                              仰观宇宙之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