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0310字。
益阳市2019届高三9月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量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2.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汉字的组合比较自由,中国古文献中出现过“茶道”这个词组。比如与陆羽同时代的皎然,他写的《饮茶歌》中就有“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之句。这里“茶道”的含义相当于茶事或茶艺,有别于日本所称“茶道”。
日本和中国不同,日本原先不产荼,茶是从中国传去的。12世纪时,两度入宋求法的荣西法师带回茶种,开始在日本推广饮茶。不过荣西的着眼点是看重茶的医疗保健作用。他在《吃茶养生记》中说:“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把茶当成“仙药”,在其原产地中国,人们恐难以置信;这种说法实际上反映出对来之不易的外国物品之作用的习惯性夸张。
日本茶道中饮用末荼,原是从南宋饮末茶的做法中学来的。但中国的饮茶法自元以后有了很大的变化,茶道却一直沿用那在中国已趋绝迹的末茶,因而无法与中国茶事的新发展相接续。日本生产不出像中国宋代那样的高质量的茶饼,却又要保持饮末茶的成规,乃将茶叶直接粉碎为茶末,其色绿,其味苦涩;特别是点出的浓茶,几乎难以下咽。虽然这和荣西所说“茶是味之上首也,苦味是诸味上首也”相合,但和中国六朝以前的成汤型茶、唐宋的甘乳型茶、明清的清茶型茶均绝不相同。同时日本点茶时多不用汤瓶而从茶釜中舀取,与宋代之烹点手法相较,也使人产生似是而非的感觉。
中国没有日本的那种茶道,因为两国的历史背景、社会风气均不同,对茶的认知亦有别,本无足怪。如楚天在《百科知识》上撰文介绍中日茶文化时曾说:“中日茶文化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中的‘道’,中国无,日本有。”“茶道是日本茶汤之道的俗称。日本饮茶之风已兴起七百多年,才由村田珠光从中悟出‘道’来。至千利休时,日本茶道的体系始告完成。经过千余年的历史积淀,茶道深深融入日本民族精神,成为日本特有的文化形态。它在交友恳亲的茶会上,形成以主人的茶事做法和客人的茶器鉴赏,及主客心领神会为环节的一整套繁缛复杂的礼仪,既细腻典雅,又莫测高深,同时还对时令、场所、道具、等级、规格的考究费尽心机。”而中国自唐以来,即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长庆间左拾遗李珏语,见《唐会要》卷八四)。宋代王安石的《议茶法》也认为:“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南宋的俗谚说:“早辰起来七般事,油盐酱豉姜椒茶”(《夷坚续志前集》卷一)。中国人以务实的态度对待茶。不仅中国平民从不把喝茶视作特殊的“道”,而且连被尊称为茶神的陆羽的雕像有时也逃不脱以滚汤浇头的遭遇;在实行家元制的日本茶人看来,同样会被认为是难以理解的了。
(摘编自孙机《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本的荣西法师认为茶是“仙药”,重视其医疗保健作用。
B. 日本点茶时从茶釜中舀取的手法与宋代的烹点手法相同。
C. 日本茶道深深融入日本民族精神,是日本特有的文化形态。
D. 中国自唐以来就把“茶”看成是与“米盐”一样的普通食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通过举例阐明中国古文献中的“茶道”与日本的“茶道”不同。
B. 文章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不同之处。
C. 文章最后一段引用《百科知识》上楚天的介绍论述日本茶道的特殊性。
D. 文章用陆羽的雕像被滚烫浇头的事例证明中国人用尊敬的态度对待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本人习惯性地夸大了茶的作用,是因为茶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外国物品。
B. 日本茶道保持南宋饮末茶的成规,无法与中国茶事的新发展相接续。
C. 因为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社会风气不同,两国的茶文化有很大的区别。
D. 日本饮茶之风历史悠久,在茶传入日本后不久就发展出独特的茶道体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只思想深邃的鸟
杨海林
我是在花鸟市场看到它的。
作为在古玩行浸泡了大半辈子的老江湖,我一眼就发现关它的笼子上一根栅条呈浅黄色,又透着一点点银白。
我的心中一动,脑海里立马跳出“象牙”这种材质,我假装对它感兴趣,凑近了去看笼子——栅栏上有纵行的浅沟纹,这是象牙无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