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60字。
谈《出师表》的潜主题
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上伐魏之前,向后主刘禅进表陈情, 这就是为陆游盛誉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的《前出师表》(以下为和教材标题一致,一律称《出师表》)。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代表作。后世读者感于诸葛亮的真情切意之余,对其主旨,形成了这样的定论: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出师表》一文感情深挚,言辞恳切,具有丰富的涵蕴和主题,下面,笔者就这篇表文的“潜主题”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开掘与同仁们共榷,同时为作品或文本的“潜主题”的分析提供一个具体的个例:
1、追求道德的完善:进表陈情无自取之意
刘备临崩前托孤诸葛亮,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然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的这一番话, 对追求道德完善的诸葛亮来说,是内心深处永远的隐痛。当时,他手握军政大权,又要在“益州疲弊”之时率师北伐,昏庸之后主未必以此为然,臣僚们也定会有所非议。在这种情况下,追求道德完善而又以相位行君事的诸葛亮的确有必要表明一下自己无意自取的立场。
我国自古就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训戒,道德价值总是至高无上的。这种价值往往带有鲜明的封建社会以等级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的特征。正如湖大的王齐洲教授指出:“每个人只有在宗法等级制度的金字塔形的阶梯上占据恰如其份的一个位置,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他的事功也只有在适合他的身份和位置的前提下才能受到社会的赞扬。”正是因为诸葛亮对道德完满的追求为刘备所烛察。也正如金圣叹评点《出师表》时指出:“岂‘知臣莫如君’,而自取之语,乃遂敢真蹈也?”刘备完全相信诸葛亮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破坏等级制度,从而背离自己的价值目标,不过是以示他和诸葛亮肝胆相照,对诸葛亮推心置腹而已,目的是使诸葛亮为他刘氏父子肝脑涂地鞠躬尽瘁。
诸葛亮追求道德的完善,必然不会“自取”,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诸葛亮第四次伐魏的情况中得到验证:当时,诸葛亮夺了祈山形势,迫使魏兵屯渭滨,曹真病死军中,而司马懿斗阵失败,魏方正军心动摇,正是取长安图中原的千载良机。而司马懿散布流言,诱骗后主诏还诸葛亮。诸葛亮明知是佞臣蛊惑,且深知“日后再难得此机会”,还是为免遭“欺主”之嫌授人以柄而违心地班师回朝,失却了一次天赐良机。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昏庸的后主之诏尚不敢违,更不用谈其“自取”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