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00+11670字。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2018.11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寥廓 瞳(tóng)孔 不屈不挠(ráo) 蹑手蹑脚
B.苔(tái)藓 狙(zǔ)击 一愁莫展 昂首阔步
C.编辑 塑像 直栏横槛(jiàn) 烟熏火燎(liǎo)
D.瓦砾(lì) 倒坍(tā) 凝眸远眺 色彩斑斓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
A.“四大名著”除《红楼梦》外,其他几部都是当时的通俗小说,但这并不构成对它们经典性的否定。同理,以是否属于通俗小说来评判金庸武侠小说文学价值的高低,无异于舍本逐末。
B.在行驶的车辆上,任何试图干扰正常驾驶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只是口头教育警告了事,无疑是姑息养奸。
C.随着中国战队IG以3比0拿下英雄联盟世界总决赛的冠军奖杯,电竞游戏成为一项全民体育运动的潮流已难以阻挡。与此同时,主流社会对蔚然成风的电竞游戏带给青少年负面影响的担心也在加重。
D. 无数次的网络狂欢后,传统新闻业的严冬已至。我们发现,重大事件中的媒体缺席已成为一种常态,我们从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多是骇人听闻的明星八卦。
3.下列对文章内容解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劝学》是《荀子》首篇,文章以荀子的“性善论”思想为基础,取类譬喻,层次分明地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以及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
B.《阿房宫赋》先用近三分之二的篇幅铺叙了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情况,总结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最终向秦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C.辛弃疾写词多用典,有人说他好卖弄学问,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典故,多为和“京口”有关的古事古人,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懑、隐忧之情。
D.《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各色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大观园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检验。
B.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际:边界。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
D.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深远。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盘盘焉,囷囷焉
B.金就砺则利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相与枕藉乎舟中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
6.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思厥先祖父 D.徘徊于斗牛之间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级早培1班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8.11
一、现代文阅读(3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行文借鉴(节选)
张中行
我们现在讲读文言,一般说,目的并不包括学会写。这倒不是完全因为学写太难,而是主要因为应该用现代汉语作交际工具。当然,不要求写并不等于禁止写,有的人喜欢读,读多了,资本逐渐雄厚,有时见猎心喜,也顺口哼哼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在只给自己看的什么文字里,如日记,或者只给与自己有同好的人看的什么文字里,如信札,完全用文言写,自然也未可厚非。这样练习使用文言,对学习文言或许还有些好处,因为会有助于熟悉、巩固。但这终归是少数人足不出户的事,说话或写作,经常是给很多人听、很多人看的,为了意思能够顺利地传达,我们必须用现代汉语说,用现代汉语写。
用现代汉语写文章,能够从文言里得到什么助益吗?有人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以中学阶段为例,有的学生语文程度不高,使用现代汉语还拿不稳,念了一些文言,于是拿起笔来文白搀杂,弄得非驴非马。想来这是事实,但应否归咎于学文言却还要分析。我个人看,这现象的根源恐怕是:一、现代汉语没有学好,不能随心所欲地表意;二、还不了解文白的关系,甚至错误地认为,搀用一些文言可以抬高现代文的声价。但这现象也可以说明一种道理,就是想要古为今用,必须今已经通了,对古也有相当的认识。因为文言尚未学会,你就不知道它有什么优缺点,也就不能借之为鉴;现代文不通,没有定形,你就不能以之为本,来吸收身外的营养。由此可见,所谓行文借鉴,在学习文言的进程中是后期的事。后期,却并非不重要,因为既然要学,就总会有后期;又,如果有提高现代文的作用,我们就没有理由不重视它。用现代汉语写文章,以文言为借鉴,做法当然不出两个方面:一是正面的,取其优点;二是反面的,避其缺点。取,避,先要知道什么是优缺点。尤其要注意的是如何取,如何避。写文章,偶尔引一两句子曰、诗云之类,以增强内容的分量,当然可以,但这引文还是以文言的面貌出现,没有“化入”现代文,并不是本文所谓借鉴。另一种情况是,兴之所至,随手抓来一些文言词语,放在现代文里,圆凿方枘,文白不能水乳交融,更不是本文所谓借鉴。借鉴,要取其神而遗其形;或者偶尔采用少数词语,这虽然是取形,放在现代文里却顺理成章,能够更恰当地表意,像鲁迅先生的有些作品那样,当然也未尝不可。总之,要把来自文言的东西“融会”到自己的笔下,而不是“搀杂”在自己的文章里。
取其神而遗其形,如果能够做到,水乳交融没有问题。问题是采用少数词语,要怎么样才是“融会”而不是“搀杂”。情况千变万化,很难具体说明。勉强说,可以用耳朵作个尺子,量一量,凡是听起来生硬,明显觉得不像日常说话(包括谈论学术问题)的,是“搀杂”而未“融会”,反之是已经“融会”而不是“搀杂”。自然,这也要听的人有现代语文的普通修养才成。(节选自《文言津逮》第一〇章)
1.文章§1中,作者对于用何种语言工具进行写作持什么样的看法?请简要概括。(6分)
2.请分层概括§2的写作思路。(6分)
3.请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3画线句子的含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