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道小题,约22420字。

  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经典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源泉,而经典阅读则是传承与激活民族文化精神的关键环节。经典阅读曾经只限于少数学者,并通过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得以薪火传递。当今,我们则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多元途径,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在此过程中,有两种选择:一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二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显然后者更受欢迎。这标志着传统的经典阅读与传授方式的重大变化:一是在对象上,由知识阶层转向大众群体;二是在空间上,由教育场所转向媒体空间;三是在方式上,由讲——读互动转向单向传授。学者、媒体与大众群体三向合力,意味着一个新的经典传播时代——经典“代读”时代的到来。
  ②经典“代读”热的兴起,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时代产物。以上三者在经典“代读”中融为一体,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大众媒体的泛生活化。在当今时代,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知识精英的抗边缘化。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与商业逻辑的残酷选择,日益趋于边缘状态的知识精英渴望走出书斋,重返文化中心舞台。三是经典崇尚的中介化。随着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气,然而大众群体普遍无法自主阅读,不得不求助于学者“代读”,以获得对经典的了解和体会。央视《读书时间》与《百家讲坛》的兴替交接,自然地成为其典范性的标志。
  ③从大众传媒时代本身的发展历程与规律来看,经典“代读”之火爆或缺陷,都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率先经历了类似的历史阶段。其中法国电视二台创办于1975年1月的《毕沃读书》最具典范意义。该栏目在约90分钟节目里,全是主持人、作者和读者一起自由论谈。10多年间,这个高雅节目赢得了难以想象的20%左右的收视率,被称为法国的“文学弥撒”,法国作家、学者都将在《毕沃读书》中亮相视为无上荣耀。西方的类似栏目,显然具有多重指向性意义,包括强化文化导向、标示思想高度、激活传播方式等意义。由此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优良的电视读书氛围与传统,这是由其文明发展阶段与整体国民素养决定的。
  ④与西方相比,我国当前的经典“代读”在文化导向上无疑是一致的,但在思想高度与传播方式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开办于20世纪90年代,以央视《读书时间》为代表的一批读书栏目,一直无法摆脱收视率低迷的困扰,相继黯然落幕。而《百家讲坛》之以“讲坛”为名,实际上是大学课堂在媒体虚拟空间的延伸与革新。它将传播重心落在以文、史、哲为内容的文化经典上,并由此打造出易中天、于丹这样的“学术明星”。在此,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三:一是我们为何不能在《百家讲坛》兴盛之际,依然坚守《读书时间》?二是我们为何不能选择多方互动的自由论辩,只能接受由学者单向灌输的“代读”?三是我们为何总是局限于故事性、趣味性的欣赏口味,而缺乏应有的思想锐度与精神高度?这昭示着我国经典“代读”走向更高层次、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与可能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 下列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经典“代读”热的兴起及典范性标志。
  B. 我国经典阅读对象及阅读内容形式的变迁。
  C. 经典“代读”的缘起与走向。
  D. 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异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及其普遍无法自主阅读是促进经典“代读”热兴起的原因之一。
  B. 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差异昭示我国经典“代读”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
  C. 《毕沃读书》的成功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及整体国民素质水平都很高。
  D. 《百家讲坛》栏目选择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的传授方式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3. 下列各项中,对我国当前经典“代读”火爆原因概括有错的一项是
  A. 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经典“代读”的火爆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B. 采用“讲——读”互动的方式,更符合大众的接受习惯。而“代读”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趣味性,也更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
  C. 大众精神追求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尚,为经典“代读”的火爆提供了广泛的接受者。
  D. 知识分子渴望重返文化中心舞台,为经典“代读”提供了阅读的传授者。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最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浏览文本可以发现,本文主要是写经典“代读”的缘起与走向,而A、B、D三项都是对文章局部内容的概括,有的选项只涉及经典“代读”的缘起,有的选项只涉及经典“代读”的走向,并不能概括全文的内容,只有C项的概括最全面。故选C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D项,“《百家讲坛》栏目选择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错误,选项中“引导”一词不妥。据原文第①和④段内容推测,应该是“《百家讲坛》栏目选择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的传授方式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而非“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故选D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各项中,对我国当前经典‘代读’火爆原因概括有错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采用‘讲——读’互动的方式,更符合大众的接受习惯”错误,选项曲解原文。根据原文第①段,“由‘讲——读,互动转向单向传授”可以推知,由学者单向传授,更符合大众的接受习惯。故选B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要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