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6120字。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三明市三地三校联考期中考试联考协作卷
  高二语文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文言文作品在生活中偶有出现,都曾在网上引起热议。如何看待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关系,引发了人们的深切思考。
  首先,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进,大量使用文言文的环境已不存在,白话文成为现代书面语交际工具。文言文力求简洁,往往造成文字简洁有余而清晰不足的问题。文言文往往使用单音字来表达现代以双音节为主的某个词语的含义;它以“之乎者也”构成了固定句式,又有宾语前置等多种语法现象,如“吾谁欺、不吾欺”等,而许多名物典章制度多运用生僻的词语和典故,这些势必成为人们使用与理解文言文的障碍。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先秦时期的元典,都以文言文为写作语言,文言文也影响了后来的白话文。第一,先秦时期是中国的“轴心时代”,孔、孟、老、庄乃至其他先秦诸子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宝贵的遗产,涵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第二,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中华传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主要来源。以文言文为主体而形成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历史功臣。这些经典,因其简洁典雅的风格与凝练深刻的思想,仍然值得认真学习。第三,文言文和白话文并不是完全分开的,在中国几千年的文体交流过程中,少量文言文也逐渐渗入口语之中,使语言变得更为文雅、庄重,故白话也会有文雅和粗俗之分。现当代这些著名的白话文作家,如胡适、鲁迅、郭沫若、周作人、林语堂、郁达夫等,无不有着深厚的文言文功底。我们要多读中华传统经典,增强自己的读写能力,提高文化修养。
  最后,在适当场合和语境中使用文言文,能使文章更加文雅、庄重、简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等,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和佳句。但是,文言文的使用应该适度,否则就会增加阅读理解的负担。如杭州高级中学发布的120周年校庆一号公告,有81个注释,读者需要看着注释才能基本读懂公告,读起来会比较累。但如果这篇公告是在校庆晚会上表演的作品,就会显得更得体。
  语言是文化中最活跃的元素,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大众通行通用的语言,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历史规律。虽然文言文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但适当学习和使用文言文及其作品,在当今时代,依然有其价值。
  (摘编自左洪涛《当代文言文与白话文关系之管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语的含义、语法以及典故等因素势必成为人们使用文言文与理解文言文的障碍。
  B.以文言文为写作语言的先秦时期的元典,涵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影响至今。
  C.文言文和白话文是有联系的,少量文言文的逐渐渗入,使白话口语也变得文雅了。
  D.多读中华传统经典,多使用文言文,会使文章更加文雅、庄重、简洁,有说服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由文言文作品在生活中出现引起热议,提出如何看待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关系。
  B.文章首先分析了文言文的特点,指出在当下的语言环境中使用文言文面临的问题。
  C.第三段从三个角度均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文言文对后世语言及文化的影响。
  D.作者运用“杭州高级中学校庆公告”这一事例论证使用文言文要注意场合和语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日常生活中提倡多使用文言文,并为之创造环境,定会降低人们使用与理解的难度。
  B.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要多读多写,提高文化修养,才能传承优秀文化。
  C.杭州高级中学校庆公告,在校庆晚会上表演就会显得得体,是因为听众的文言水平高。
  D.历史规律证明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未来文言文价值不复存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苍耳子   高军
  “大娘,正纺线啊?”跨进门口,丁秋生热情地招呼着。
  尽管天气还很冷,但丁秋生正高兴着呢,他好似对寒冷一点也没有感觉到的样子,热气腾腾地走进了小河村。作为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政治部主任,丁秋生经常会到驻地和周边的村庄走走,和群众说说话。
  这次,他下到一团和战士们一起战斗,刚刚在地方武装配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