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道小题,约22150字。

  河池高级中学2020届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  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研究领域存在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学术悬案,这些公案直接关涉到诗经学的根基,但传世文献本身已无力解决,若想有所推进,唯有把眼光转向出土文献。
  “孔子删诗说”首见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为“三百五篇”。但是到了唐代,孔颖达编纂《诗经正义》时,开始对该学说提出质疑,其核心理由是“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此后,不承认孔子删诗活动者代不乏人,并陆续增加了诸如“诗三百”之名由来已久、孔子八岁时吴公子季札所观周乐演奏顺序已与今本《诗经》篇序相近、布衣孔子不得代表官方删诗、孔子本人仅自称“乐正”而未曾言过“删诗”、孔子若删诗则不可能留存“淫诗”等新的理由。肯定“删诗说”者则又对新的否定理由逐一驳难。但遗憾的是,对孔颖达的核心理由,始终无力颠覆,因为《国语》《左传》称引赋诵诗篇确实多见于今本《诗经》而少“逸诗”。有学者又变换思路,以刘向校理《管子》《荀子》等十去其九之例,类推孔子编订《诗经》十去其九的可能性,以回护“删诗说”,可惜也仅是间接推测而非实证。
  2012年清华简第三册《周公之琴舞》公布,为肯定孔子“删诗说”提供了经典实证。该组诗以周公还政、成王嗣位为内容,存诗两组,周公儆毖成王一组仅余前半首4句,成王自儆诗存完诗9首,每首8句。这9首半诗确为《诗经》“逸诗”无疑,因为第1首就是今本《诗经·周颂》中的《敬之》篇,而从第1首到第9首诗连续用音乐依次标识“元纳启曰”至“九启曰”,是一个有机整体。既然第1首是《诗经》作品,后8首也必然是删除之前的《诗经》作品。由两组诗前小序明言各为9章乐曲可知,该组竹简一次性贡献了8首“逸诗”文本和9首“逸诗”数目,可谓“逸诗”大宗,只是周公的9首作品仅保存前半首而已。更为重要的是,《周公之琴舞》组诗为“十分去九”删诗幅度和颠覆孔颖达否定“删诗说”的理由提供了经典范本。组诗9首被删除了8首,今本《诗经》仅留1首,九去其八不就是“十分去九”吗?
  九去其八的文本还启示我们重新认识司马迁“去其重”的双重含义,即不仅是删除不同版本的重复篇目,还是同时删除同一版本中的相近篇目。两个层次的“去其重”,孔子将“三千余篇”删定为“三百五篇”就在情理之中了。
  《周公之琴舞》组诗中的小序还说明,今本毛诗各首作品前的小序可能战国时代已有,汉代人只不过是根据时代需要作了增补完善而已。
  (摘编自徐正英《诗经学公案再认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颖达撰写《诗经正义》,始疑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从此开始疑窦。
  B. 古代的学者由于思路问题,始终无力颠覆孔颖达否定“删诗说”的核心理由。
  C. 用刘向删古籍来类推孔子删诗,可谓另辟蹊径,可惜推测有余而实证不足。
  D. 《周公之琴舞》小序暗示,毛本诗前小序古已有之,汉代人可能只是增补而已。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就诗经学存在的一些悬案问题,先提出方法论,并没有直接显示观点。
  B. 对于孔子“删诗说”,文章铺陈了正反面两方面的看法,并加入大量点评。
  C. 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清华竹简《周公之琴舞》,彰显了出土文献的非凡价值。
  D. 文章通过对两组逸诗数据方面的分析,有力地证实孔子“删诗说”的正确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护“删诗说”的人对孔颖达之后新增理由的反驳,实际上都是间接推测。
  B. 成王自儆诗的第一首现存今本《诗经》,说明后8首也是《诗经》原来的作品。
  C. 竹简《周公之琴舞》提供了将近20首逸诗,为再认识“删诗说”提供了新材料。
  D. 周公儆毖成王诗一共9首,只剩4句,致使其验证功能丧失,这是很可惜的。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孔颖达撰写《诗经正义》”错误,文章第二段说“孔颖达编纂《诗经正义》时”,可见是“编纂”,而非“撰写”。B项,“古代的学者由于思路问题”错误,从文中来看,古代学者之所以无力否定孔颖达的理由,应该是当时出土文献不足,是时代局限,从文本中看不出是思维问题。D项,“毛本诗前小序古已有之”错误,原文说在汉代以前可能已有,选项转述成“古已有之”,不符合文意。故选C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对于孔子‘删诗说’,……并加入大量点评”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只是对回护“删诗说”作了点评,而且一共只有两处,不能说是“大量”。故选B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项,“致使其验证功能丧失”错误,从文中来看,周公的9首诗歌虽然只剩一点残余,但这个数目极有价值,说明了逸诗其数量之庞大,可以验证孔子删诗十去其九这个幅度是可信的,可见周公9首残诗还是有验证功能的。故选D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平安夜的愿望
  侯发山
  12月24日,儿孙们约好了似的,如小鸟归巢一样从天南海北赶回来,家里一改往日的清静,热闹起来,充满了浓浓的亲情。这才像个家嘛。老焦乐得咧着嘴,嘴巴老半天都合不上。不知道谁说了一嘴,明天是圣诞节,今晚是平安夜。“剩蛋”还有节日?老焦憋住笑,没敢多问,怕他们笑话他没文化。在他们老家,“剩蛋”就是二球,二百五的意思。前年跟小女儿冬去杭州旅游,在岳王庙里,看到“岳母刺字”的铜像后,老焦忍不住说道:“这个丈母娘真狠心!”弄得冬他们几个很没面子,私下没少数落老父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