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14560字。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整理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功利主义是针对中国现代化的问题,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的双重影响而产生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审美功利主义一方面主张审美、艺术独立,一方面又把审美与道德内在联系在一起,主张凸显审美和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纯洁情感、养育道德、提升境界等功能。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混乱,人心涣散,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纷纷寻求救国之道。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选择了可称之为“无用之学”的美学。他们对美学的热衷,倒并不完全是单纯地喜欢美的创造和欣赏,而是另有原委,那就是拯救人心。王国维一方面主张艺术独立,强调美“不关于吾人之利害”,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审美的“无用之用”说,认为这个“无用之用”胜过“有用之用”,正是这种“无用之用”“使人达于无欲之境界”。朱光潜也重视美和艺术对于人心的养育价值,提倡“人生的艺术化”。从属于现代美学的审美功利主义当然也是如此。
  由于以养育人心为目标,审美功利主义思想具有突出的矛盾结构:无用-有用,无为-有为,出世-入世,审美-功利。现代美学家在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框架里,把这些矛盾的方面融合在一起。与康德、席勒、叔本华等人的美学相比,明显更具现实性。但是,与中国古代美学相比,思辨性、系统性却大大增强。因此,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一种兼具超越性和现实性的美学,这里的“超越性”是指审美是人达到道德境界的中介;而“现实性”是目的,那就是新型国民,具体说就是情感纯洁、道德高尚的国民。当然,这种美学不同于“文以载道”式的文艺功能论,所谓审美功利主义也是就其强调审美内在育人功能而言的。
  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现实关切的美学思想,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的一个现实落脚点就是美育。美育问题本来就关涉美与善的内在关联,而实际上中国现代美学家们都有美育和德育相互交融的意向。朱光潜对美育的德育功能持充分肯定态度。他认为,德育须从美育做起,所以美育是德育不可缺少的基础。
  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思想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是我们当今建构中国本土美学和美育理论的一个宝贵资源。但是,其限于个体修身养性的人格养成指向还有待拓展。如何培养国民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担当,如何提升国民的社会参与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这些都是德育和美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而这些,在传统的修身养性理论中还不可能给出答案。另外,与德育相融合的美育,如何与其提升创造力的任务相互协调,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摘编自杜卫东《中国现代美学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影响,产生了审美功利主义。
  B.王国维等人选择美学,有喜欢美的创造和欣赏的因素,更是想以此来寻求救国之道。
  C.审美功利主义与其他美学不同,强调解决人们在生活中的矛盾,使人达到道德境界。
  D.审美功利主义美学强烈关切现实,可通过美育来落实,事关美与善内在关系的处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论证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作为论证的背景的。
  B.文章通过简述美学在中国的产生过程,论证了审美功利主义的作用和学术地位。
  C.文章对中西美学、中国古代与现代美学进行比较、论证了审美功利主义的特征。
  D.文章从开始的分析概念到最后谈审美功利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论证不断深入。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审美功利主义认为,虽然审美和艺术相背离,但都具有纯洁情感、养育道德等功能。
  B.和西方美学相比,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具有现实性的美学,有利于培养务实的精神。
  C.就美育和德育的关系看,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更强调德育,因为它以养育人心为目标。
  D.关于审美功利主义美学的建设还不完善,要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个小题。
  昆仑山的灯光
  窦孝鹏
  20世纪60年代初,我是青藏高原的汽车兵,部队常年执行繁重的运输任务。茫茫青藏线上人烟稀少,陪伴我们的就是那些设在路旁的兵站。昆仑山中的纳赤台兵站,就是其中一个。每当夜幕降临,兵站门前的大红灯笼便会被点亮。
  初冬的一个下午,我开的车在半道上抛了锚。副连长留下修理班长和我们车组一起修车,便带车队走了。
  这里是可可西里无人区,我们冒着飞扬的大雪和刺骨的严寒修好车辆后,已到了晚上21时30分。等我们看见纳赤台兵站门前的那盏大红灯笼时已是凌晨零点40分。
  听见我们车子的响动,红灯笼下的餐厅棉门帘一掀,走出一个人来,正是兵站炊事班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