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610字。
亳州二中2018-2019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 审题人: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与直觉
朱光潜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境界的呈现,“见”的作用最为重要,但所见到境界也不全是诗的境界。
B.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C.“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A中包含B,便是知觉A。
D.在你注视梅花时,将梅花本身的形象在心中形成相对独立的意象,这就是直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你要观赏或玩味崔颢《长干曲》的诗歌境界,你必须用“直觉”见出来,因为诗歌境界是“直觉的知”的内容。
B.作诗或者读诗的时候,可以通过周密地思考,丰富地联想这种酝酿过程来使得诗歌的境界愈加深刻,愈加完美。
C.由于思考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因此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决不可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
D.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可以互相转化,但由于一心不可二用,所以二者的转化过程也决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进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若在欣赏《长干曲》时,既将它想象成了一幅新鲜的图画,又联想到了“它用的是平声韵”,那你就已经跳出了诗歌的境界了。
B.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是一种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忘怀一切的美好感觉,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C.一个境界要想真正成为诗的境界,它必须具备一个完整的形象,或者说它要能够在人的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
D.在古典派学者看来,艺术必须有“整一”。就像一首诗歌一样,如果不能当作独立自足完整的意象来看,它就不能算是好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柔弱的人
契诃夫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你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三十卢布……”
“四十卢布……”
“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工资的……呶,您呆了两月……”
“两月另五天……”
“整两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