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9040字。
汨罗二中2018年九月份月考试题卷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肇始于夏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
《尚书》记载,大禹的孙子太康无道,被有穷氏后羿抓起来废了。太康的弟弟作《五子之歌》述大禹之训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大禹不仅提出了民本思想,并且也在治国中践行这种思想。周公总结商亡的教训,主张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以民本思想为指导实施德治。《尚书•康诰》的许多记载表明,周公深知殷商之鉴,努力安民保民、实施德政。儒家认为统治者只有赢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因此必须爱民、顺民、安民、利民。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想与古希腊时代的人本主义思想有相通之处,都有重视人的意思。不过,古希腊从苏格拉底开始兴盛起来的人本主义思想中的“人”并不包括自由人之外的奴隶,所以其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比起西方奴隶制度下形成的人本主义思想更加具体、更加具有人情味,尽管不免有其蒙蔽性。
西汉政治思想家贾谊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民本思想。贾谊深入阐述了人民的重要性,总结出人民是国家兴衰成败根本的结论,完善了民本思想体系。唐代柳宗元在“民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高峰。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历代开明封建统治者的政治实践中具体化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畏民重民,尊重和敬畏人民。《大学》中说:“大畏民志,此谓知本。”二是知民得心,体察民情民意。孟子总结了夏桀、商纣亡国的历史教训:失其民心。三是爱民恤民,体恤爱护人民群众。孔子主张“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四是忧民利民,关心人民疾苦,为民谋利益。《孟子•梁惠王下》中最早提出“忧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五是富民强国,使人民富裕、国家强大。《论语•颜渊》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管子•治国》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民富才能国强,这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总结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使得广大人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繁荣时期。但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主要是一种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权术,是以君权至上、官本位为前提的王道、仁政和德治,实质上只是一种开明的统治策略。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并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个体价值与权利,不可能赋予人民政治权利。尽管如此,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民贵君轻、平政爱民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摘编自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子之歌》用大禹的训诫批判了太康的无道并肯定了有穷氏后羿做法的正确性。
B. 西方奴隶制度下形成的人本主义思想中的“人”不包括奴隶,所以它没有人情味。
C. 在前代较为完善的民本思想体系下柳宗元先后提出“民为本”“吏为民役”等观点。
D. 虽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没有赋予人民政治权利,但其思想在当代仍有现实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论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时采用了先总写后分述的总分手法。
B. 在论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古希腊时代的人本主义思想时文章使用了对比手法。
C. 为证明富民强国的道理文章先论述了畏民重民、知民得心等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D. 文章论述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意义,也指出了其存在的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安定人民、巩固统治的作用,所以能被封建君主所接受。
B.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虽然有其缺点,但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仍是有借鉴价值的。
C. 如果没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实施就不可能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繁荣时期。
D.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不尊重百姓们的个体价值与权利说明其只是一种开明的统治策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影子
刘建超
老街有“三老”,老招牌、老古董、老学究。
老街的门店多,许多都是老招牌。看着不起眼的小店,门口的招牌上却是乾隆康熙所赐,在老街度过岁月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郑板桥之类的文匠骚客,他们题写的招牌楹联,不经意间就会出现在犄角旮旯的小店中。老街的古物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