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60个字。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今天的语文之旅。我们知道,古代大臣对君主的“谏”,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伴君如伴虎,“谏”得好,龙颜大悦,采而纳之;“谏”得不好,圣心震怒,罪加几等。由此可见,“谏”是很讲究一点艺术性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使齐威王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板书课题)
二、预习共享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正音断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批注。
屏幕显示以下字词,要求学生读出来。
昳丽(yì) 朝服(zhāo) 衣冠(guān)
窥镜(kuī) 间进(jiàn) 期年(jī)
朝于齐(cháo)
指出停顿:今齐地方千里
2.解题
通过预习,你知道题目包含那些信息吗?(明确:“讽”是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式委婉的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个兼语句,包含两层意思: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3.感知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三、细读文本 深入探究
1.“思”之除蔽。
(1)你觉得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一个词概括)
明确:邹忌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2)文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这个人物的特点?
明确:
(3)邹忌“暮寝而思之”,他“思”了些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容易不假思索地答为“私、畏、求”这个结论。一个看似容易的问题却回答得不全面,这就调动起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讨论。)
提示:①“思之”的“之”指代什么?
(“之”指代上文所说的事情,即受蔽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
师:深入的思考是建立在对受蒙蔽的过程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的。我们需要对邹忌比美这件事进行透彻的分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