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00个字。

  《无言之美》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2.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提示】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目标导学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确: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