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2820个字。

  第一部分 专题一
  七年级(上)
  第1篇 《论语》六则(课标)
  主题分类:学习方法:第一二三则学习态度:第四五则终身学习:第六则
  【文学常识】《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考点1 解释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
  1.学而不思则罔(通“惘”,迷惑)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文言实词
  1.学而时习之(时常,常常;温习,复习)
  2.不亦说乎(愉快,高兴)
  3.有朋自远方来(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怨恨)
  5.温故而知新(理解,领会)
  6.可以为师矣(做)
  7.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
  9.择其善者而从之(采纳,听从)
  10.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成就,意即有所成就;疑惑)
  11.不逾矩(超越,超过;法度)
  三、文言虚词
  1.而学而时习之 连词,表承接三十而立连词,表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 
  2.之学而时习之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 
  3.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他们的)
  四、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知识)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它)为乐]
  考点2 重点句子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反问句]
  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2.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句,“知”后省略代词“之”,可译为“我”]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省略句]
  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做老师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考点3 文意理解
  1.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又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哪句话来表达?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并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他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第2篇 《世说新语》二则
  期 行(非课标)


  【文学常识】《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载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中心概括】记述了元方与来客对话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懂礼貌。
  【人物形象】陈元方:聪明、直率刚直。
  友人:不守信,无礼;知错就改,有羞耻心。

  考点1 解释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同“否”)
  二、文言实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2.太丘舍去(离开)
  3.元方时年七岁(当时,那时)
  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丢下,抛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