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题,约7150字。
第三单元检测卷
(150分 150分钟)
题 号 一 二 三 总 分
得 分
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6分)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论语•雍也》)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述而》)
③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④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⑤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4分)
①《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李益以人物的情态展现人物不尽的乡愁的句子是“ 一夜征人尽望乡 ”。
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离愁的一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未曾出土先有节,及至凌云仍虚心”,这两句诗描绘“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子的神韵。竹是由笋变成的,其形千姿百态,情趣盎然。竹笋虽然稚嫩,但坚硬的土层掩不住它,堆砌的石头压不弯它,它会一直向上。
竹子是空心的,长高了易折。所以它通过不断地拔节增加rèn性,每次拔节,就是一次对生命的小结, 就是一次对周围环境的抗争 。
信步于青青翠竹之下,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竹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陶治了人的情操。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盎然(àng) 稚嫩(nèn) rèn(韧)性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陶治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陶冶 ”。(2分)
(3)画线句子表达了竹子的凌云之志,请用《论语》中的一句为其作批注。(2分)
示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分)
(4)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2分)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分)
(1)《 朝花夕拾 》是鲁迅唯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本书追忆了作者青少年时期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其中一篇散文表达了在自己得到渴求已久的《山海经》时,对家中保姆 阿长(或:长妈妈) 的感激和思念之情。(2分)
(2)五猖会是一个 迎神赛会 ,在儿时的鲁迅心中是一件罕逢的盛事,《五猖会》这篇文章揭示了 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2分)
4.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某校七年级举行以“‘仁’文化的魅力”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12分)
(1)“仁”为会意字,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 人人平等 。“(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 博爱、仁爱 。(4分)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4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