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140字。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语文试题
  Yuxingjiaoyu整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苗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娃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l2 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l.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文中“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析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进京
  刘震云
  虽然立春了,路上的风也寒;一路寒风吹着,人可不就发起了高烧?从固安到大兴的客车上,李雪莲身上烧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都有些迷糊了。客车开到固安与北京大兴的交界处,李雪莲突然发现,交界处停着四五辆警车,公路旁站着警察,示意所有开往北京的车靠边,接受检查。路旁已停满接受检查的车辆。李雪莲一惊,出了一阵冷汗;从泰安出发,没敢坐火车,也没敢坐长途汽车,倒了这么多乡村汽车,看来还是没躲过警察的检查。停下接受检查的车辆,排成了长队。等了一个多小时,两个警察才上了李雪莲乘坐的客车,挨个儿检查各人的证件,询问去北京的理由,检查各人去北京的县政府开出的证明。
  和二十年前李雪莲头一回进北京,在河北与北京的交界处遇到的检查一样。这种场面李雪莲经得多了,也不惊慌。警察挨个儿盘查,有的旅客过了关,有的被赶下了车。
  终于,一个警察检查到了李雪莲。先看了李雪莲的身份证。李雪莲递上去一个假的。
  为了躲避警察盘查,三年前,李雪莲花了二百块钱,办了一个假身份证。身份证上的名字,取她名字中一个“雪”字,前边加一个“赵”字,叫“赵雪”,平反“昭雪”的意思;二十年告状,可不就为了平反昭雪吗?这假身份证制得跟真的一样,往年的警察没看出来,现在盘查的警察也没看出来。警察将身份证还给李雪莲,问:
  “到北京干什么去?”
  李雪莲:“看病。”
  回答的跟二十年前一样.警察叮着她:
  “去北京哪家医院?”
  李雪莲:“北京医院。”
  回答的也跟二十年前一样。
  警察:“看什么病?”
  李雪莲:“你摸摸我的头。
  誊察愣了一下,便伸手摸李雪莲的额头;李雪莲脑门烫得跟火炭一样;警察的手忙缩了回去。警察:“县政府的证明呢?”
  李雪莲:“大哥,我都病成这样了,哪儿还有工夫去开证明呀。”
  警察:“那不行,你得下车。”
  孝雪莲:“我脑袋都犯迷糊了,下车死了,你负责呀?”
  警察不耐烦地:“两回事啊,有病先在地方医院看,等全国人代会开过,再去北京。”
  说的也跟二十年前的警察说的一样。李雪莲将头歪到车窗上:
  “我得的是肺气肿啊,一口气喘不上来,我就完了;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我不下车。”
  警察便上来拉李雪莲:“别胡搅蛮缠,没有证明,就得下车。”
  两人撕拽起来。李雪莲身边坐着一个老头,突然站了起来;老头身穿旧军服,看上去干部模样;老头指着警察说:“你要证明,她都病成这样了,不是证明吗?”又说:“她从上车就挨着我,一直跟个火炉似的;如果她是你姐,你也这么不管她的死活吗?”
  一句话说得李雪莲好生感动;多少天没听过体贴的话了,一个外地陌生老人的话,让她百感交集;想起一路上七八天的种种委屈;想起二十年的种种委屈,不由大放悲声,哭了起来。见李雪莲哭了,警察也一愣,抖着手说:
  “不是我不让她去北京,北京正在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呢。”
  老头:“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怎么了?人民就不能进北京看病了?她是不是人民?”
  见李雪莲哭了,车上的乘客都怒了,纷纷站起来,加入指责警察的行列:
  “什么东西。”
  “还有没有人性?”
  一个剃着板寸的青年喊:“不行咱把这车给烧了!”
  也是众怒难犯,警察一边慌着说:“你以为我想这么做呀,这是上头的规定。”一边也就下了车。
  警察下车,客车便上路。李雪莲谢过身边的老人,谢过大家,也就不再哭了。李雪莲身子本来就弱,大哭一场后,就更弱了。没哭之前通身发烧,现在突然冷得浑身打颤。
  冷过一个时辰,突然又浑身发烧。这样冷一阵热一阵,李雪莲突然昏迷过去,倒在身边老头身上。
  老头见李雪莲昏了过去,忙喊司机停车。司机过来查看,见她昏迷不醒,又听她刚才对警察说患的是肺气肿,便有些着慌,担心她一口气喘不上来,死在车上。老头又喊:
  “还愣着干什么?快送她去医院呀。”
  司机这才慌忙又开起车,加大油门,向前开去。
  (节选白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文本开头两段既交代了时令,又写出了主人公的生病及其去北京的原因,让读者明白时代背景及主人公的身份,暗示出主人公的悲剧遭遇。
  B李雪莲的假身份证取名为“赵雪”,表现了主人公希望平凡昭雪的正当愿望;而警察没看出破绽,意在说明现在有些警察的无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