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道小题,约22640字。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共福利支出有刚性特征,表现为公共福利支出规模在一个较长时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不依赖经济周期的变动。政府支出规模在经济衰退期扩张,在繁荣期却削减不多,导致政府支出呈长期向上趋势。福利刚性源于公众对公共福利的刚性依赖。民众期望公共福利越来越高,能升不能降,否则产生不满。
  福利刚性抑制了政府灵活调整支出结构、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能力。当经济衰退和财政收入下降时,若政府不能削减福利支出,就只能通过加税、缩减公共投资支出或举债来维持。公共福利刚性的存在最终拖累经济增长,使政府陷入了“两难”:一方面,在财力不足时,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福利支出将抑制经济增长,从而抑制财政收入增长和公众长期福利的改善;举债则会加大陷入债务危机的风险,甚至破产或垮台。另一方面,若削减公共福利支出,则将引发公众不满,也可能导致政府垮台。此即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公共福利陷阱”。
  所有国家都可能落入公共福利陷阱,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更易落入这个陷阱。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是指人均而非绝大多数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少数人高收入或超高收入,而多数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未摆脱贫困。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前,多为落后农业国,为摆脱普遍贫穷和实现追赶,不得不强调效率优先,收入差距扩大有一定必然性。
  另一方面,人均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不等于形成了不断扩大的稳定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扩大会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特征是:中等收入,价值观稳定,遵纪守法,努力向上,重视子女教育,希望社会稳定。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稳定器。若一个社会中多数人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甚至还有不少贫困者,社会就会不稳。
  在中等收入阶段,政府面临巨大考验。虽然国家和民众总体上不再贫穷(而是总体小康),但经济增长速度一般会降下来(因为原有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基数也大了),从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也会降下来。而此时社会矛盾却多发且激烈,民众在公共福利方面对政府有更多期望。但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公共收入增速则比以往更慢了。与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相比,政府财力处于不充分且不均衡的发展状态。政府为缓解社会矛盾,又需要特别关注民生,以致容易陷入“两难”,甚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中等收入陷阱”也是中等收入阶段的“公共福利陷阱”。
  (摘编自黄少安《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共福利支出具有刚性特征,能升不能降,是因为公共福利的支出规模并不依赖于经济周期的变动。
  B. 政府受公共福利的刚性存在的拖累常常陷入“两难”境地,经济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政府垮台。
  C. 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易落入公共福利陷阱,是因为还有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生活之中。
  D.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无法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这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立足于公共福利刚性特征,重点剖析了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的困境。
  B. 文章提出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易入公共福利陷阱的观点,并阐述了其原因。
  C. 文章谈到中等收入群体基本特征,是为了论证收入差距扩大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
  D. 作者提出“公共福利陷阱”问题,为后文提出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就不会出现公共福利陷阱。
  B. 如果政府加强了公共福利的预期管理,就不会轻易陷入“两难”境地,导致垮台。
  C. 只有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缩小收入差距,才能规避公共福利陷阱。
  D. 公共福利陷阱的存在启示我们:应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社会稳定性。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强加因果,“不依赖于经济周期的变动”是公共福利刚性特征的表现,而不是原因。C项,“是因为还有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生活之中”错,主要因素是没有形成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D项,“发展中国家”错,应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故本题选B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是为了论证收入差距扩大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错,应是为了推出“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稳定器”的结论。故本题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就不会出现公共福利陷阱”错,根据原文,所有国家都可能落入公共福利陷阱。故本题选A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像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说:“这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