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题,约18360字。
2018学年上海市封浜高中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积累应用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2)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苏轼《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以虚写的手法表达无限思念,杜甫《月夜》中同样虚写相聚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香雾云鬟湿 (2). 千里共婵娟 (3). 水调歌头 (4). 何时倚虚幌 (5). 双照泪痕干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鬟、婵、幌。
2.按要求选择。
(1)当代人做事讲求“有法可依”“有根有据”,以下表述对应的一项是
A.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C.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D.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科学可以产生文明,文明可以产生缺陷,缺陷可以产生科学。如果缩短些说:缺陷是科学的种子,科学是缺陷的化身。因此,我们可以知道 ,因此,我们更可以知道 。
A.缺陷的价值,科学的来源 B.缺陷的作用,科学的价值
C.科学的来源,缺陷的价值 D.科学的价值,缺陷的作用
【答案】(1)B
(2)C
【解析】
【详解】(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在提供的新情境中使用名篇、名句的能力。要背诵、熟知名句含义,结合语境准确使用。题干强调做事讲究规矩。A项,“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强调教化的作用;“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强调敬畏大自然。B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强调规矩重要性;“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不可主观臆断,正确。C项,“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意思是,礼制的约束在于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法律的施行在于事情发生之后,强调了道德和法制的作用;“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意思是,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强调要眼见为实,不捕风捉影。
D项,“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意思是,国家不能没有法律,有漏洞的法律系统和没有法律系统一样,强调了要有健全的法律;“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意思是,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强调选拔人才时要考察他的品德和实际才能。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根据前后照应的关系,可知前文是先说“科学”后说“缺陷”,那么下文也应该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说的,所以排除AB。再结合前文“缺陷可以产生科学、缺陷是科学的种子”可知,论述的是“缺陷”的价值。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长期以来,中国流行的几乎所有法学理论教科书都把法律上的“义务”解释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加给法律主体的负担和不利。这种对“义务”做出的负价值定位是武断的,因为根据自然法学传统,法律上的义务并不能由国家随意规定,而是源自于自然法的义务,即源于道德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的法律义务是远比“权利”重要得多的正价值概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