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21200字。
玉门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帷裳(wéi) 于嗟(jiē) 桑葚(shèn) 载笑载言(ǎi)
B. 靡室(mǐ) 蓊郁(wěng) 椽子(chuán) 夙兴夜寐(sù)
C. 鼓瑟(sè) 呦呦(yōu) 吹笙(shēng) 咥其笑矣(zhì)
D. 徂尔(cú) 泣涕(tì) 汤汤(tāng) 将子无怒(jiāng)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本题中,A项,“载笑载言”中“载”应读zài ,意思是“又说又笑”;“载”读zǎi 的时候,意思是“年”“记录”“刊登”,读zài 的时候,意思是“装载”“充满”“又”“且”。C项,“咥其笑矣”中“咥”应读xì,意思是“笑的样子”。D项,“汤汤”应读shāng,指水势浩大的样子。故选B项。
【点睛】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
2.下列语句中划线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跑)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意)③籍吏民,封府库(登记)
④渐车帷裳(逐步)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到朝廷参政) ⑥事事四五通(遍)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语句中划线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②“君安与项伯有故”中“故”如解释为“故意”,在语意上和语法上都讲不通,“有”是动词,故后面的“故”应活用为名词,意思是“旧交情”。④“渐车帷裳”中“渐”如解释为“逐步”,在语法上是错误的,从句中来看,“渐”应为动词,意思是“浸湿”。排除这两句,故选A项。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3.下列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⑤玁狁孔棘 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A. ②③⑤⑥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④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通假现象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本题中,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中“于”,通“吁”(xū),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中“说”通“脱”,解脱;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中“泮”通“畔”水边,边岸;⑤“玁狁孔棘”中“棘”通“急”,紧急。③⑥中没有通假字,故选C项。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全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组是( )
①宁溘死以流亡兮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 ③自前世而固然 ④伏清白以死直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⑥昼夜勤作息 ⑦共事二三年 ⑧处分适兄意 ⑨叶叶相交通
A. ①②③⑦⑧⑨
B. ②③④⑤⑥⑨
C. ①④⑤⑥⑧⑨
D. ①②③⑤⑦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流亡:流放他乡。穷困:指困难,窘迫的处境。固然:原本就是这样。共事:共,是共同、一起。事,是名词做动词 做事。就是一起工作。处分:处理安排。交通:,交错相通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1.词义扩大:“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 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2.词义缩小:“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3.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 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感情色彩变化:“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 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 “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6.词义弱化:“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 示埋怨、责备。
7.词义强化:“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 思。
8.古褒今贬:“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 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9.古贬今褒:“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 ,安顺。
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指《诗经》中的“国风”民歌,“骚”指的是《离骚》,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
B.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一首叙事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