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500字。
吴起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能力卷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现在流传于世的《兰亭序》,被认为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但它传奇的身世、真本的失踪以及化一成千的传本,引起了无数关于其真伪的笔墨官司。从《兰亭序》传世的摹本法帖看,可以说一帖有一帖之特点,《兰亭序》同样也有自身的风格特点,不同于王羲之其它传世的摹本法帖。这是论辨各方都看到的事实。但是这个差距究竟是王羲之本人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法帖之间的差距,还是不同书家之间的差距呢?在上世纪的“兰亭论辨”中,郭沫若一派认为,《兰亭序》皆属唐人辗转叠摹钩填,由于辗转叠摹者“间用我法”,笔法神韵与原迹逐渐失真而相去日远。但从现在能看到的王羲之以及王氏家族的众多唐摹本来看,当时摹写水平之高是大家都公认的,而为什么一提到《兰亭序》,就传摹失真,就过多地带有后人的笔法了呢?而《兰亭序》是唐太宗费尽心血才得到的,自然会让宫廷中最好的临摹高手如冯承素等来临摹,而这些临摹高手为什么偏偏把《兰亭序》摹得如此失真,连其它一般的作品都不如?
最近,徐利明认为:“《兰亭序》神龙本所依据的底本之失真严重。”他“推测神龙本所依据的底本很可能是隋末唐初人的临本,与智永书法尚有明显的距离,而与王羲之真迹的差距则更远。”而真本《兰亭序》“应具有与王羲之及其家族诸人的种种尺牍传本墨迹所共有的书法用笔的基本特征,不能脱离这一风气范围和笔法模式。”可以说徐利明在研究中循着正确的方法,也看到了实质性的问题,但最终还是没能坚持自己的方法和思路。而启功先生的思路和方法是最为简明、清晰的:“回来再看今传的《兰亭序》,无论神龙本或定武本,一律纯然是唐代风姿,但用《丧乱帖》《姨母帖》等唐摹简札墨迹来看,风格不相同。从书法风格看,《兰亭序》既与《丧乱帖》《姨母帖》等帖不同,而《丧乱帖》《姨母帖》等帖又保存了一定分量的王羲之风格,那么写《兰亭序》的必定不是写《丧乱帖》《姨母帖》等帖的人,就是说《兰亭序》必定不出于王羲之之手,可以说是毫无疑问。”
沿着这一思路,通过比较王羲之传世的各种临摹本墨迹,徐利明认为王羲之传世的各种临摹本墨迹之间书体不一样,书写时间有先有后,写法还有些差异,但“气息相通,用笔有鲜明的基本共同点”,而“《兰亭序》因很难进入这个大氛围之中而成为孤例。”而且通过和王氏家族的书法进行对比,结果是“自东晋迄梁朝的王氏书家墨本几十帖”,都有共同的基本特点,而且“与王羲之用笔相一致”,“而《兰亭序》的用笔正与之相违背。”刘涛则首先比较分析了王羲之的各种摹本以及《十七帖》,认为“诸帖虽然书体不一样,书写时间有先有后,写法还有些差异,但是笔体的共性特征也是显而易见的。”他进一步把《兰亭序》和《万岁通天帖》作了比较,认为“自东晋迄梁朝的王氏书家墨本几十帖,笔画都有‘銛锐方硬,沉稳厚重’的特点。“由王书的笔画特点来考察神龙本《兰亭序》,我们发现起笔处常带有尖细的弯头,一些笔画映带牵丝不自然,有些笔画薄弱流滑,我认为,这正是神龙本《兰亭序》‘失真’之处。帖中也有一些厚重或方硬的笔画,但‘沉稳’不足,或已失‘銛锐’。”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世的《兰亭序》摹本法帖各有各的特点,不同于王羲之其它传世的摹本法帖,所以引发了无数关于其真伪的笔墨官司。
B.《兰亭序》真伪之争的核心是,论辩双方都认同《兰亭序》摹本法帖和王羲之其它传世法帖有差距,以及是什么造成这种差距。
C.郭沫若一派的观点认为《兰亭序》是经过唐代许多人临摹,其间都带入了自己的笔法,故逐渐失真,与原迹的距离越来越大。
D.作者认为郭沫若一派如果把原因仅仅简单归结为传摹临写过程中带入了后人的笔法而失真的话,许多现象是无法解释通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徐利明在研究中所循着的正确方法就是,先推测《兰亭序》摹本所依据的底本的真伪,再判断其是否王羲之的真迹。
B.徐利明认为“《兰亭序》神龙本所依据的底本之失真严重”,所以他的研究依然没能走出摹本失真的老路子。
C.启功先生的研究方法是直接把能代表王羲之风格的各种法帖和《兰亭序》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再判定其差距是什么。
D.启功先生认为《丧乱帖》等帖“保存了一定分量的王羲之风格”,而《兰亭序》与之不同,故非王羲之真迹。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徐利明认为王羲之传世的各种临摹本用笔有鲜明的基本共同点,唯有《兰亭序》是例外,所以这是不同书家之间的差距。
B.徐利明还将《兰亭序》和王氏家族的书法进行对比,认为《兰亭序》与东晋迄梁朝的王氏家族的书法特征也有很大的差距。
C.刘涛也认为王羲之的各种摹本笔体都有显明的共同特征,而《兰亭序》不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他得出的结论和徐利明相同。
D.郭沫若一派的观点和启功一样,都认为《兰亭序》的差距是不同法帖之间的差距,而徐利明、刘涛认为这是不同书家的差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荆轲之死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