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80字。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教学目标]:
1、学习魏徵一心为国,敢于直谏的精神。
2、在了解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诵读全文。
[教学重难点]:
1、 诵读提纲的梳理。
2、 作者语气的体会。
3、体会作者用典的效果。
[教学设想]:学习重点主要放在诵读提纲上。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鹞死于怀”。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魏徵的直谏与太宗的善于纳谏,君臣通力合作,才有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二、 作者简介
魏徵,字玄成。初唐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徵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徵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但是后来好像太宗又把魏征的碑给亲自砸毁?
三、题解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鉴录》)他还作过一篇《民可畏论》,其中说道:“天子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徵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四、诵读过程:
1、范读全文,提示文中注意的字句。
2、学生齐读、点拨
3、第一节诵读注意“木长”与“固本”、“流远”与“浚源”、“国安”与“积德义”的对应关系;其后,则是先“源不深”与“望流之远”,后“根不固”与“求木之长”,最后“德不厚”与“望国之治”。特别注意“望”、“求”、“望”。
诵读时,注意强调“不深”、“不固”、“不厚”、“不可”。“虽在下愚,知其不可”中,当省略“犹”,语气转折。
“将崇极天之峻”,将,应。胜,能承担,能承受,控制。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反面强调,语含警戒。再回应上文的木、水,极言后果之严重。“伐根”“塞源”当重读。最后以“也”字结尾,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