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道小题,约12750字。

  湖北省际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代是辞赋和散文的黄金时代,文人诗歌并不发达,但汉代的民歌却异军突起,成为《诗经》《楚辞》之后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三个高峰,留下了许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篇。
  汉代乐府民歌不仅长期灌溉了后代的诗歌田园,而且给当代诗坛以积极的启发和影响,文人自觉汲取民歌创作的营养,创立了一种新诗体——文人五言诗。对此,刘勰的认识是非常清醒的,《文心雕龙·明诗》指出:“按召南行露,始肇半章;孺子沧浪,亦有全曲;暇豫优歌,远见春秋;邪径童谣,近在成世;阅时取证,则五言久矣。”《诗经·召南行露》一章中只有半章是五言句,《孟子·离娄》所载《沧浪歌》除去“兮”字外,全篇是五言,《国语·晋语》载《暇豫歌》亦多是五言,《汉书·五行志》载西汉成帝时歌谣:“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巅。敌为人所美,今为人所怜。”全是五言。刘勰讨论五言诗,不仅直溯本源,尤为可贵的是,他已清醒地看到五言诗的形成是受了《邪径》等民歌民谣的启发和影响。
  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西汉和西汉以前是酝酿时期,东汉前期以班固的《咏史》为标志是成立时期,东汉中晚期以《古诗十九首》为标志是成熟时期。关于五言诗的形成和发展,历来众说纷纭,徐陵《玉台新咏》将《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青青河畔草》等八首和另一首古诗《兰若生春阳》共九首,题为枚乘杂诗,《文选》与《古诗十九首》不著作者。但《文选》载有苏武诗四首,李陵《与苏武诗》三首,又将乐府古辞《怨歌行》题为班婕妤作,这些都是较成熟的五言古诗。关于枚乘等西汉文人的五言诗,颜延之、苏东坡等古人及近现代许多学者都作了否定结论。那么,刘勰是如何看待的呢?刘勰说:“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显然,他是不承认西汉有文人五言诗的。
  汉末的文人五言诗在诗体上是创格,取代了《诗经》的四言,在以后几千年的文学史上,五言和七言一直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从内容上看,《古诗十九首》或抒游子思妇之情,或写士人政治上的失志伤时,表现出对自我生命的珍惜、对自我价值的重视,显示了较强的个性觉醒意识,与传统文学中所表现出的重道德、重集体、重礼仪的倾向格格不入,这种倾向程度不同地影响到建安文学和六朝文学。在艺术上《古诗十九首》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境界,《明诗》的评价是:“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古诗作者汲取民歌营养,创作出不少“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优秀诗篇,成为我国早期抒情诗的典范,“五言之冠冕”并非过当之论。
  (辛保平《从汉魏晋宋的流变看<文心雕龙·明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辞赋和散文在汉代特别发达,同时它也影响了汉代的诗歌的兴起,使得民歌成为《诗经》《楚辞》之后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三个高峰。
  B.汉代的民歌以乐府民歌为代表,许多诗的创作是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悲哀或快乐,是源自于具体的事件而发出的感慨。
  C.刘勰对文人汲取民歌营养创立的文人五言诗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他引用《诗经》《孟子》《国语》《汉书》等著作中的例子加以讨论。
  D.文人五言诗是汉代文人汲取民歌创作的营养创立的一种新诗体,它的代表人物有枚乘、班婕妤,但对其作为代表人物有争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沧浪歌》除去“兮”字外,全篇是五言,《暇豫歌》亦多是五言,这说明五言诗在汉代之前已经酝酿了。
  B.《古诗十九首》所表现出的对自我生命的珍惜、对自我价值的重视,显示了较强的个性觉醒意识,虽然与传统文学有些格格不入,但它难能可贵。
  C.刘勰不承认西汉有文人五言诗的根据是:直到成帝时,前代诗家所留下的众多珍贵诗篇中没有五言诗。
  D.“这种倾向程度不同地影响到建安文学和六朝文学”中,“这种倾向”是作者的本意,指建安文学和六朝文学的创作内容应该回到正统上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言诗在西汉和东汉有不同的表现,西汉以班固的《咏史》为标志,东汉以《古诗十九首》为标志。
  B.汉代的文人五言诗是在《诗经》的四言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的形成对之后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作者对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古诗十九首》都作出了积极而具体的评价,并借用刘勰的评价来彰显说服力。
  D.《古诗十九首》是现实主义的力作,古诗作者创作出不少“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优秀诗篇,是自汉代至今我国抒情诗的典范,以“五言之冠冕”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战地医院
  周海亮
  医院只是连成一片的几顶帐篷,卧在近郊的小树林里。城市已被空袭夷为平地,所有建筑被毁,所有百姓撤离。帐篷里满是伤兵,沾满鲜血的纱布扔了一地,止血钳变了形。远处枪炮声连成一片,战士且战且退,脆弱的防线随时可能被对方撕成碎片。不断有卡车停在帐篷外面,车厢打开,是一个换一个的伤兵,全是重伤员。
  医生和护士满头是汗。口罩后的眼睛,噙满泪水。
  又一辆卡车刹住,抬下十八个伤兵,只有六个人还有气息。医生用上吗啡,用上止血钳,用上手术刀,用上洗脸盆,绷带,镊子,纱布,酒精,叹息,圣经,微笑,咒骂……兵们不断的死去,大喊大叫或者悄无声息。有兵的胸口被打出六个排成一线的圆形孔洞,血汨汨流出。护士麻利地包扎。兵平静地看着护士,说:“你长得像我的妻子。”兵的目光愈来愈黯淡。他像一名婴儿般死去。临死前他想轻吻护士的手。他没有成功。
  六个兵,死掉五个。他们的脸上涂满鲜血,没有人记住他们的样子。最后一个兵被抬上手术台,他的髋骨以下,炸得血肉模糊。医生看那张稚气未脱的脸,感觉他还是一个孩子。
  手术紧张地进行着。远处传来“嗒嗒嗒”的声音,医生知道,那是我们的防空炮火在吼叫,但是对敌人的高空轰炸机来说,那些炮火形同虚设,它们甚至连恐吓或者警告的作用都起不到。
  警卫人员跑进来,要求医生和护士马上躲进狭窄阴暗的防空洞。“飞机就要来了,”他说,“它们会把这儿炸成粉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