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700+5890+4050字。

  组合一(1) 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2017年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年轻人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而言,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沟洫志》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的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C.只有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D.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实体建筑,而且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通过聚焦村民生活质量来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沟洫志》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C.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D.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是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B.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C.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D.冯骥才的感叹体现出的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8江西南昌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逍遥之乐
  陶 正
  人吼,猪嚎,驴叫。扁食,饸饹,面糕……又逛到集市上来了!三十里路,二十里沟,一架大山,有事要办吗?没有。就是想逛逛!
  ……
  组合一(2) 实用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8陕西汉中高三二质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 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我市又有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南郑区城关小学、洋县青年路小学3所学校入选。至此,我市已有5所中小学获“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依托当地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传承项目包括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等多种类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辐射带动为拓展,既要带动周边学校,又要辐射社区文化建设。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编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图一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图二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兴趣淡、重知识,课时紧
  ……
  组合一(3) 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一、古代诗歌阅读
  (2018河南八市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9分)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 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 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附近的渭水上。②辞汉月:离开京城。③星芒尽:战争结束。④霍嫖姚:霍去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2.作者采用哪些手法塑造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以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