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450字。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8-2019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Yuxingjiaoyu整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 “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 “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国”
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 “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
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学”是国家之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由我们自己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
C.“国学”的“国”既指“国家”也指“祖国”,“国学”的根及其发展也都在本国。
D.“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意在引出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
B.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两个概念,并明确了中国“国学”之“本”。
C.文章结尾,进行中日对比,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
D.文章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一层层将论证推向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时间上看,“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因此它的外延大于“国家”。
B.“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可见,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
C.“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决定着“国学”的内容。
D.我国若要弘扬“国学”就必须排斥外来文化,下大力气研究本国的经典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 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光纤之父”高锟
一
2009年10月6日凌晨3点,美国硅谷一座公寓里响起电话铃。对方说从瑞典打来,有个教授要与高锟先生通话。几分钟后,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即将公布。高锟仍是睡眼惺忪,“什么?我!
啊,很高兴的荣誉呢!”说完倒头大睡。
发表那篇著名论文《为光波传递设置的介电纤维表面波导管》-亦即光纤通信诞生之日——十年后,1976年,高锟拿到人生中第一个奖项——莫理奖。奖杯是一个水晶碗,以前被拿来装火柴盒,现在则盛满了贝壳,放在书柜上。十多年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