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道小题,约21560字。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公姥(lǎo) 百舸(gě) 凄宛 青青子衿
B. 彷徨(huáng) 氾南(fán) 瞋目 蓊蓊郁郁
C. 袅娜(niǎo) 潭柘寺(tuò) 窒息 总角之晏
D. 守拙(zhuó) 象弭(mǐ) 一掾 灼灼其华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及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要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读音字形正误。本题中,A项,“白公姥”的“姥”应读mǔ,指年老的妇女;“凄宛”的“宛”,应是“婉”。C项,“氾南”的“氾”应读fàn。D项,“守拙”的“拙”应读zhuō,“一掾”的掾,应是“一椽”,词语意思是一条椽子。亦借指一间小屋。故选B。
【点睛】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字音的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把多音字的甲音误读成乙音。(2)形声字类推偏旁引起误读。(3)习惯误读字,如“玫瑰”中的“瑰”,“ 气氛”中的“氛”。(4)生僻字。生僻字,因其不常见而容易被忽略,易误读。考生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积累。对于字形来讲在学习是要注意:1、平时加强识记,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2、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学会以义辨形。学会根据语境辨形。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B.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D.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一种语言现象。解答此题要对选项一一分析。A项,卒,通“猝”,突然;B项,说,通“脱”,解脱;D项,䜩,通“宴”,宴饮。故选C。
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槌床便大怒 至于顿丘 B. 处分适兄意 人生几何
C. 羁鸟恋旧林 忧思难忘 D. 复得返自然 约为婚姻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床”,古义:坐具,比板凳稍宽;今义:卧具。“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放在下一句开头,表示另提一事。B项,“处分”,古义:处置、安排;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做出处罚决定。“几何”,古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D项,“婚姻”,古义:是指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故选C。
4.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既若见录(我)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事) 渠会永无缘(水流)
B. 伶俜萦苦辛(多少) 愿大王少假借之(借用) 忧思难忘(情思)
C. 忧心孔疚(小洞) 逆以煎我怀(叛逆) 但为君故(只是)
D. 叶叶相交通(互相) 少无适俗韵 (迎合) 将子无怒(请)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项,“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故”,应译为“交情”;“渠会永无缘”中的“渠”,应译为“他,指焦仲卿”。B项,“伶俜萦苦辛”中的“萦”,应译为“缠绕”;“愿大王少假借之”中的“假借”,应译为“宽容”。C项,“忧心孔疚”中的“孔”,应译为“很、非常”;“逆以煎我怀”中的“逆”,应译为“逆料,想到将来。”。故选D。
5.下列各项中的三个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天子气也 秋以为期 吾属今为之虏矣
B. 不吾知其亦已兮 何以解忧 大王来何操
C. 高余冠之岌岌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
D. 鸡鸣桑树颠 晋军函陵 沛公欲王关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项中的三个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A项,“此天子气也”,是判断句,“也”表判断;“秋以为期”,是宾语前置句,即“以秋为期”;“吾属今为之虏矣”,是被动句,“为”表被动。B项,都是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其亦已兮”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何以解忧”中“何以”即“以何”;“大王来何操”即“大王来操何”。C项,都是定语后置句,“高余冠之岌岌兮”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高余岌岌兮之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即“太子及知其事宾客”;“群臣侍殿上者”中“者”是定语后置标志,应是“侍殿上群臣”。D项,都是省略句,“鸡鸣桑树颠”,省略介词“于”,即“鸡鸣(于)桑树颠”;“晋军函陵”省略介词“于”,即“晋军(于)函陵”;“沛公欲王关中”省略介词“于”,即“沛公欲王(于)关中”。故选A。
【点睛】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的判断句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者……”的句式中,“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4.语意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二、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在动词前边用“见……(于)”“受……(于)”表示被动。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为+动词”的形式。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为……所……”或“为所”式。如: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6.语意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四、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沛公安在?(3)用“之”或“是”把宾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