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0280字。
2020届高二(上)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明起源问题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尤为引人瞩目。5月28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布了十七年来的研究成果,掲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对于我们认识中华文明的特质、坚定文化自信、思考中华民族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用丰富的证据和科学的研究揭示出中华文明独立起源的客观事实,使“中华文明西来说”等谬论不攻自破。探源工程以翔实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距今5800多年前,黄河、长江以及西辽河流域已经进入初期文明阶段。这一时期中华先民所创造出的农业技术、陶器、玉器、青铜器、建筑等不仅工艺高超、规模宏大,而且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后来的中华文明与这一时期的文明一脉相承。在独立的基础上兼容并包,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证明,统一的多民族的现代中国格局,根基深植于遥远的史前时期。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就已形成一个以中原为核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多元一体格局。不论是苏秉琦的“满天星斗说”,严文明的“重瓣花朵式”,还是张光直的“中国相互作用圈”,韩建业的“早期中国文化圈”,都以大量考古学证据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朝,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文明共同体。从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经济模式的群体之间,就已发生频繁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统一的趋势在这一时期就已出现,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战国蔚为大观,最终在秦汉时期实现了实际的统一。从此,统一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多元一体”的特征是中华文明具有强大活力、连绵不断的生命力所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文化传统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着直接的内在的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民族稳重内敛、注重传统、爱好和平、重视礼节的民族性格,肇始于中华文明的早期,与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独立发明农业的文明之一,农业发展需要定居和长时间的培育技术,精耕细作、春种秋收培养出勤劳节俭的生活态度;农业经济定居的特点使农业民族不需要将领土扩张至不适合农业的区域,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很早就形成了;农业社会注重内部秩序,于是中华先民发明出礼的概念,崇敬祖先、遵守礼制的传统源远流长。总之,中华文明是本土原生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深植于中华文明的早期源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丰富成果,刷新并深化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今天,我们追根溯源,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就是要让历史告诉未来,从中华民族筚路蓝缕、顽强坚韧、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文明史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选自2018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从文明源头获取复兴力量》,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尤为引人瞩目。
B.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攻破了“中华文明西来说”等谬论。
C. 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早在史前时期就已形成。
D. 定居和长时间的培育技术特点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B. 文章采用例证和引证,论证了“统一是中华文明的主流”这一观点。
C. 在展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丰富成果上,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样式。
D. 最后一段明确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河、长江以及西辽河流域出现农业技术、陶器、玉器等,标志着该地域进入初期文明阶段。
B. 张光直提出的“中国相互作用圈”之说,证明了文明共同体是中华文明生命力所在。
C. 中华民族稳重内敛、注重传统的民族性格与当时以农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D. 民族性格、文化传统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着内在的关系,就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月惊蛰春始开
雨 辰
当蓄势已久的第一声闪雷划破早春的夜空,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降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