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950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3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古诗文默写 (12分)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诗经 关雎》)
(2)蒹葭萋萋, 。 (《诗经 蒹葭》)
(3)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 (《诗经 蒹葭》)
(4)床头屋漏无干处,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安得广厦千万间,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 ,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7)此地一为别, 。 (李白《送友人》)
(8)潭西南而望, ,明灭可见。 (柳宗元《小石潭记》)
(9)《关雎》中描写青年男子相思之苦、长夜难眠的句子是:“ , 。”
(10)《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 , 。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记”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记”只叙事不发表议论,如陶渊明《桃花源记》和柳宗元《小石潭记》;“说”既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如韩愈《马说》。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D.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桑梓”“婵娟”“黄发”“垂髫”来分别代指家乡、月亮、老人、小孩。
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6分)
在2017年9月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语言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推动语言资源保护。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已经全社会成为共识。
没有乡音,何处遣乡愁?一句句方言,连缀着一份份情感,也联结着太多人关于故乡的记忆。在长期的使用中,方言早已衍化为一种身份识别的“符号”,成为拉近人们情感、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在急遽( )变化的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如果方言与故乡的过往一并diāo( )零,乡愁也就成了无根的浮萍。 是出于情感传承,还是从文化传承等角度考虑,方言 应当受到保护。 (根据互联网内容改编)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diāo( )零 急遽( )
(2)在文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2分)
(3)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把正确的句子抄写下来。(2分)
二、阅 读(70分)
(一)阅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4~5题。(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送别诗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和慰勉之情,也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和奋发有为的抱负。
B.首联写景气势宏大,“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