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9880字。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末联考
  高中一年语文科试卷
  一、语言基础(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赍钱(jī)蛮横(hèng)倒春寒(dào)拈花惹草(niān)
  B. 菁华(qīng)哂笑(shĕn)冠心病(guān)义愤填膺(yīng)
  C. 愤懑(mǎn)吐蕃(fān)歼击机(jiān)呱呱坠地(gū)
  D. 创口(chuāng)梵文(fán)断壁残垣(yuán)翘首回望(qiáo)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B项,“菁华”的“菁”,应读“jīng”,意思是:同精华,指事物最好的一个方面。C项,“愤懑”的“懑”,应读“mèn”,意思是:气愤,心中抑郁不平。“吐蕃”的“蕃”,应读“bō”,指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D项,“梵文”的“梵”,应读“fàn”,指古印度文字。故选A。
  2.下列成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组是()
  A. 矫揉造作蓬壁生辉坐收鱼利门可罗雀
  B. 生死悠关飞扬跋扈事必恭亲变换莫测
  C. 如火如荼并行不悖遮天蔽日按步就班
  D. 苦心孤诣暗然泪下怄心沥血可见一般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形辨析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题干要求选出“错别字最少的一组”,A项,“蓬壁生辉”应为“蓬荜生辉”,“坐收鱼利”应为“坐收渔利”。B项,“生死悠关”应为“生死攸关”,“事必恭亲”应为“事必躬亲”,“变换莫测”应为“变幻莫测”。C项,“按步就班”应为“按部就班”。D项,“暗然泪下”应为“黯然泪下”,“怄心沥血”应为“呕心沥血”,“可见一般”应为“可见一斑”。故选C。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可可西里,鼓浪屿,一个被誉为西北“净土”,一个获赞为东南“明珠”,两地申遗成功,可歌可泣,每一个中国人都与有荣焉。
  ②吴女士说:“我家的生活垃圾经常不胫而走,我本以为是保洁人员帮忙扔掉的,后来才知道是我家隔壁的姑娘顺手给带下楼的。”
  ③路旁的灯冷清得多,没精打采地睁着眼儿。人们匆匆过来过去,都各自忙去了,只有我闲得出奇。
  ④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很多已长眠于地下,可是他们的英雄事迹却永远被人们记在心中。
  ⑤在他看来,崔永元向范冰冰道歉,娱乐圈中个人的恩怨可以告一段落,但税务部门刚刚开启的调查决不能就坡下驴、偃旗息鼓。
  ⑥蔡元培校长将大家提出的关于北京大学改革方向的建议束之高阁,异常重视。
  A. ①②⑥B. ①③④C. ②⑤⑥D. 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这类题要综合考虑分析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要联系句子语境思考辨析选用。常见的成语错误使用类型有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断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色彩不明等。本题要求选出“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①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此处用错对象,应用“可喜可贺”。②不胫而走:形容消息传播很快。此处用错对象,应用“不翼而飞”。③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使用正确。④叱咤风云,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形容威力很大。使用正确。⑤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击战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现多指停止战斗或停止批评、攻击等。此处使用恰当。⑥束之高阁,束,捆扎起来;之,代词,指所捆扎的东西;高阁,储藏书籍、器物的高架子。借以比喻放着不用、丢到一旁不管。泛指把某种事情、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根据后文“异常重视”,可知该成语不符合语境。故选D。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陆蠡是台州人,他的作品中体现愤世嫉俗、刚正不阿、不屈不挠斗争的人生态度正是台州“硬气”的一种体现。
  B. 无数人通过随时随地的分享,微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推动着中国的进步。微博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公众的意识。
  C. 一位老人摔倒了,一个民族纠结了。一个历来以“助人为乐”为传统美德的民族遭遇了严峻考验。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呢?
  D. 在经过约110小时的奔月飞行后,嫦娥四号探测器到达月球附近,在太空顺利“刹车”,被月球捕获,进入到近月点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A项,结构混乱,在“体现”后加“的”;B项,偷换主语,前一句主语是“无数人”,话还没说完,后几个句子主语变成“微博”。可把介词“通过”调至句首,改为“通过无数人随时随地的分享”,这样句子主语为“微博”;C项,不合逻辑中的否定不当,“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有误,删掉“不”。故选D。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②群贤毕至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④西望夏口⑤侣鱼虾而友麋鹿⑥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⑦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⑧泣孤舟之嫠妇⑨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 ①②/③④/⑤⑨/⑥⑦/⑧B. ①③/②⑨/④⑥/⑤/⑦/⑧
  C. ①③/②⑨/④⑤⑥/⑦/⑧D. ②⑨/④⑥/③⑤/①⑦/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①觞:名词活用为动词,饮酒。②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③渔樵: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渔砍柴。④西:名词活用为状语,向西。⑤侣、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友、以……为侣;⑥侧:名词活用为状语,从侧面。⑦一:数词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把……看做相等。⑧泣:动词使动用法,使……哭泣。⑨险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远的地方。故选B。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由山以上五六里
  B. 始适还家门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C. 及时相遣归誓天不相负
  D.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一词多义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解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来判断其在句中的含义。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A项,由:名词,缘由/由:介词,从。B项,适:女子出嫁/适:享有;C项,两个“相”都是指代性副词,偏指一方;D项,故:缘故/故:仍旧。故选C。
  7.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而今安在哉③客有吹洞箫者
  ④亦将有感于斯文⑤渐见愁煎迫⑥月出于东山之上
  ⑦謇朝谇而夕替⑧高余冠之岌岌兮⑨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 ①④⑥/②/③⑧/⑤⑦/⑨B. ①⑥/②/③⑧/④⑤⑦/⑨
  C. ①④/③⑧/②⑥⑦/⑤⑨D. ①④/②/③⑨/⑤⑦/⑥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①为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即“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在会稽郡山阴县兰亭聚会;②为宾语前置句,“而今安在哉”即“而今在安哉”,到如今在哪里呢;③为定语后置句,“客有吹洞箫者”即“有吹洞箫客”,有个吹洞箫的客人;④为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亦将有感于斯文”即“亦将于斯文有感”,也将对这篇文章有所感受;⑤为被动句,“见”表被动,渐渐地被忧愁逼迫;⑥为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即“月于东山之上出”,月亮从东山的上面升起;⑦为被动句,晨日所结芳草之环,晚间就被摧毁;⑧为定语后置句,“高余冠之岌岌兮”即“高余岌岌之冠兮”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⑨判断句,“……也”表判断,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故选A。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为()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 列坐其次其叶沃若
  D.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凌万顷之茫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A项,乃:表判断,是/乃:副词,于是,就;B项,于:被/于:介词,在;C项,其:代词,它的/其:代词,它的。D项,然:但是/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故选C。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二、古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