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道小题,约14760字。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语文测试题(衔接班)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20年来,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历史文献、历史资料数据库的建设使史料的检索极为快捷和方便,许多未曾阅读过的书籍中的资料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也能够被直接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是否需要彻底改弦更张?
中国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讲求精读系统性的史籍与相关典籍。越往后代,书籍、文献越加积累,汗牛充栋已不足以形容其部帙之多,研究者欲全部阅览已无可能,于是类书、书目、各种索引应运而生,给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然而,各种类书良莠不齐,而且割裂原书籍的内容,再机械地分类编辑,呈碎片化状态,所取史料的形成背景、语境、前因后果基本消失,因而会导致误解。因此,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类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阅读重要的系统性史籍仍然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功。无论类书还是目录学著述、索引,都是以“书”的形式出现,长期以来,治史以读书为根基,无人怀疑和挑战。
到了当代,电子学术资源兴起,这些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二是互联网上的知识资料与信息,三是可以检索的学术资料数据库。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与原书一致,仅载体不同,对学者而言均属读书,无多少区别。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的大多为普及性知识和学术信息,对治学方式的冲击也不大。只有第三类极大地改变了史学研究者获取史料的途径,冲击着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学者可以自行设计检索内容,随时提取数据库内史料,这使它实质上已经不同于类书。不过,数据库仍存在与类书相似的缺陷,这决定了它还不能取代读书治史的基本理路:第一,所得资料也呈现为碎片化的堆积,失去其形成的背景和特定的语境,存在误读的可能性;第二,检索所得史料,难分真伪,而且因割裂、碎片化更难考辨真伪;第三,受数据库涵括内容的限制,可能缺少很重要的典籍资料。
在史学研究中,具体史料的运用必须依托于对相关历史背景状况的整体理解,决不能依靠史料的堆积而不知鉴择。史学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必须在读书、思考、研讨和撰著的实践中培育,要有史料鉴别和考订的能力,要有理论思维,仅仅掌握史料的供应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有了学术资料数据库并不能轻松治史了。直接取用具体的史料,出错的几率颇高。例如,以“实录”为名的史书产生很早,但许多史书的性质与唐太宗时开端的朝廷官修、记述一朝皇帝言行、以政务为中心的编年史性质完全不同,而史学界将其混同看待的却不乏其人。这是在“名”与“实”之间的失察,而学术资料数据库的检索就是以词语、字串为核心来汇集资料,所以特别需要警惕。
(摘编自乔治忠《治史仍须以读书为根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当代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但中国传统的读书治史的基本理路不能替代
B. 为了解决史家难以全部阅览众多书籍的问题,类书、书目、各种索引应运而生。
C. 学术资料数据库并不能使治史更轻松,因为直接取用检素出来的资料更易出错。
D. 从传统类书到学术资料数据库,史料选取更为方便,治史需要读的书相对变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分析电子学术资源的种类,论证学术源数据库对传统读书治史方式的冲击。
B. 文章以信息技术发展为立论前提,提出读书治史方式是否须要彻底改变的问题。
C. 文章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方法,阐明直接取用具体史料,出错的可能性颇高
D. 文章从传统到当代,再到具体史料的运用论证了治史仍须要以读书为根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类书史料会导致误解,治史者通读史料出处的原书籍,有助于避免对史料的误解。
B. 史学研究中如果运用数据检索发现重要资料。就要跟进阅览,这样才能增益研究
C. 网络信息时代对读书治史提出更高要求,史学研究者在读书上应作出调整和改进。
D. 近代电子书籍资源兴起,书的载体发生变化,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已经失去意义。
【答案】1. A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为了解决史家难以全部阅览众多书籍的问题”错误,原文“因此,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类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阅读重要的系统性史籍仍然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功”;C项,“因为直接取用检索出来的资料更易出错史”错误,原文原因应为“学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必须在读书、思 考、研讨和撰著的实践中培育,要有史料鉴别和考订的能力,要有理论思维,仅仅掌握史料的供应手段是远远不够的”;D项,“治史需要读的书相对变少”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依据。故答案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中论述的观点,与选项所表述的内容进行仔细的核对。A项,“论证学术源数据库对传统读书治史方式的冲击”错误,论述的重点应为“网络信息技术不能改变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故答案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归纳、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D,“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已经失去意义”错误,原文“ 对学者而言均属读书,无多少区别”“对治学方式的冲击也不大”“数据库仍存在与类书相似的缺陷,这决定了它还不能取代读书治史的基本理路”。故答案选D。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技术正迎来新的发展高潮,人工智能将被嵌入广泛的生活场景中,我们或将成为与其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按照能力等级,人工智能可以分为狭义人工智能(AN)、通用人工智能(AG1)、超人工智能(AS1)三个阶段。此前战胜顶级围棋高手的“阿尔法狗”尚处于狭义人工智能阶段,未来,人工智能会从狭义阶段走向通用阶段,即能够理解更复杂的理念,思考不同层面的事务。
且不说较为遥远的超人工智能,人工智前两个阶段间的过渡,就会让人类生活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期间,神经网络、大脑研究以及量子技术等会极大促进人工智能发展催生更聪明的机器人大批量替代人类工作,而万物互联后,更智能的生活解决方案将让人类过得更好。以“阿尔法狗”为开端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取得突破,主要得益于三方面要素: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的发展。
下一步,人工智能的重要突破口是“迁移学习”,就是机器把在一个领域学习掌握的技巧、经验,迁移到一个新的相关领域里再运用。当机器具备这种能力,人工智能将迈入全新层次。
(摘编自杨俊《第四次科技革命来临》)
材料二:
量子计算机最令人惊叹之处,在于其颠覆式的计算能力突破。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特有的“叠加状态”,实现并行计算,让速度指数级提升。一旦量子计算机达到50个量子比特水平,一步就能进行2的50次方运算,达到目前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而随着量子比特数量继续上升,量子计算机将把现有的超级计算机远远甩在后面。对此,科学家们乐观地认为,“量子霸权”时代正在到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