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道小题,约19600字。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那《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韩非子看来,侠是一种无视禁忌、“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一把双刃剑。
  B. 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C.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D. 侠不会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 文章在选择事例进行论证时并不局限于中国武侠小说,还选取了不少人们熟悉的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
  C. 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与“西方之侠”风头正劲进行对比论证,从而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D. 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逐层深入的印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并不完全认同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而是更认可韩非子“侠以武犯禁”的观点。
  B. 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C.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D. 武士和骑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在韩非子看来,侠……是一把双刃剑”说法属张冠李戴。“侠是一把双刃剑”是作者的看法,而非韩非子的看法。C项,属强加因果。聂政、荆轲不能称之为侠,并非没有担当精神,是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是一种工作。D项,属曲解文意。原文是“很少存在”,而选项表达为“不会存在”,语意有偏差,且选项前后分句没有因果关联。故本题选B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结合全文可知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侠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尽管文章对 “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表达了忧虑,但这只是文章话题涉及的一个点,不能以此归纳出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故本题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不能根据是否有社会身份等特征推知两者“毫无共同之处”,过于武断。并且第一自然段段末提到西方的骑士等在中国有“侠缘”,可以推知他们之间有共同之处。故本题选D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4.下面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虽趣舍万殊      趣:趋向,取向
  B. 感慨系之矣      系:附着
  C. 况修短随化      化:变化
  D. 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项,化是“自然”的意思。故本题选C项。
  5.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癸丑”,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之一,顺序为第50个。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
  B. “暮春”,春天的最后一个月,即阴历三月,也是古人所说的“孟春”“仲春”“季春”中的“季春”。
  C. “修禊”,古代夏历三月下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祈福消灾。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D. “彭殇”,“彭”即彭祖,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三月下旬”应为“三月上旬”。故本题选C项。
  【点睛】文化常识推断“两法”:1.联系课内。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延伸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2.语境推断。对文化常识的考查,高考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所有考题,均与语 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
  6.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作者认为都在“变”的一组是 (  )
  ①逝者如斯 ②而未尝往也 ③盈虚者如彼 ④而卒莫消长也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作者认为都在‘变’的一组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课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要结合文意,理解所给的备选选项的内容,然后抓住选项中是否含有“变”的意思来筛选答案。①是作者认为水在不停地流去,在变化;③是作者认为月有圆缺,也在变化;②水虽然流去,但没有流逝,是不变的;④月有圆缺,但没有消减和增长,是不变的。故本题选A项。
  7.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 我国古代一月内有些日期有特定的称呼,“既望”是农历十五,“朔”是农历初一。
  C. “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为星宿的名称,即为“斗宿”和“牛宿”,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
  D. 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望”是农历十五,“既望”是农历十六。故本题选B项。
  【点睛】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酒属客          属:劝酒。
  B. 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 而卒莫消长也      卒:到底。
  D.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到……去。
  【答案】D
  【解析】
  适:享有。
  9.对下列加横线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火尚足以明(明亮)也|非常(不寻常)之观(景象)
  B. 于是余有叹(叹息、哀叹)焉|其好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也
  C. 以其乃华山之阳(山的北面)名(命名)之也|何可胜(尽)道也哉
  D. 谬(弄错)其传而莫能名(说清楚)者|比好游者尚不能(不及)十一
  【答案】D
  【解析】
  A项,明:照明。B.叹:感慨。C项,阳:山的南面。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