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25530字。
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8年下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考试时量: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在中国,“和谐”一词之两字为同义。“和,谐也。”和谐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在各个领域内的行为方式。中国的琴道讲究中正平和,中国的茶艺推崇和静怡真,中国的建筑代表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中国的医学要求五脏调和、七情调和、气血调和,就连进行博弈对决的中国围棋都在寻求中和平衡之道,而追逐营利制胜的中国商业也信奉着和气生财。
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帝命其乐官典乐要做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古人已发现五声、六律六吕、八种乐器的有序配合能产生和谐的音律。古人还把和谐看作自然的法则,并把万物的差异与互补之平衡解释为和。如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事物内部对立的阴阳两气经过斗争达到和谐。这就同样与赫拉克利特论述的“和谐”不谋而合。
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的人文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各家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期,“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理想。《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而在道家那里,《老子》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
和谐,体现在国家层面上就是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周易•乾卦》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即主张万邦团结,和睦共处。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儒家讲“致中和”,这个“中”字,就表达了一种不扩张、不过分的原则。
季羡林说,“和谐”的概念不简单,它既包含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与人的和谐,也包含了个人自身的和谐,也就是“天人合一,人人合一,个人合一”,三个层次,缺一不可。“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他认为,今天提倡“和谐”这个概念,有助于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不要斗争。
(摘编自震江《和谐:古哲先贤的社会理想》)
1.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所论“和谐”内涵的一项是( )
A. 孔子在抨击“苛政猛于虎”的同时,极力主张养民惠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B. 佛家主张“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是,在宇宙中,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神。
C. 民间流传的俗谚:“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
D. 在创造文字时,我们的祖先认识到战争的危害,《说文解字》的“止戈为武”,即从和平的角度创造“武”字。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和谐的思想影响着中国人各个领域内的行为方式,比如琴道、茶艺、医学等。
B. 儒、释、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把和谐看作自然的法则,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
C. 道家的“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这与赫拉克利特论述的“和谐”不谋而合。
D. 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主张国与国的和谐共处,人与人的和谐,即季羡林先生所概括的“人人合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理想,因为在“大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会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
B. “和谐”思想博大精深,追求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个人自身的和谐,对全世界人民的日常行为方式影响都很深。
C. “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的人文精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D. 坚持“和谐”的理念,有助于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必定能避免相互斗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开镰
洪忠佩
①夜,是时间投在山村大地上的影子,偶尔的犬吠,一如村庄的梦呓。月光刚刚飘过老屋天井上空的檐头,鸡一啼,母亲就醒了,她窸窸窣窣地起床,厨房的灶窟里就有了噼啪的声响。似乎,每一年稻子的开镰,都是这样的前奏,而且以月光与曙光为夹层。当我醒来时,厨房饭甑里的饭都蒸熟了,茶筒里已灌了开水,母亲和禾镰却不见了踪影。
②村庄田野上最早的开镰,总是以母亲躬身的收割为起点。嚓,嚓,嚓,一丛低着头的稻子,刚好在母亲手里是盈盈的一把,割下几丛就是一摞。我看着大丛大丛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