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道小题,约22960字。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数学家富有创造力的一生,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②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我国科学家杨振宁则引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曾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③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④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粗略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的。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和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景象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的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⑤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独立思考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把科学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如果在教育中,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挖掘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
  ⑥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
  (选自《发明与创新》2013年06期,有修改)
  1.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科学美”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审美想象会启发科学家的灵感,科学之美可以激发出科学家的无限创造力。
  B. 生物世界和物理世界都蕴含着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给人们带来精神震撼。
  C. 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在人们心灵中的映射,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
  D. 科学美是人们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一种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
  2. 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②段加点“这种现象”指“虹与霓”呈现的自然之美,其中蕴含有深层的理论架构之美。
  B. 第③段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述了科学之美的本质、表现形式和对科学发现的作用。
  C. 第④段以三个事例论证了不少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的。
  D. 第⑤段论证了如果在教育中不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美,就不可能认识科学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几里德的数学专著《几何原本》、欧拉的《音乐新理论的尝试》都体现了数学与艺术美的结合。
  B. 尽管科学家对科学美的阐述虽然还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也可以看出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和重视。
  C. 当奥林匹克竞赛异化为让孩子沉浸题海的时候,孩子们就难以在独立思考中享受到科学之美。
  D. 如果急功近利,把科学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科学就会丧失美感,也很难达到真理的彼岸。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解答理解重要概念这类题目,首先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再在理解时根据重要概念的具体语境来把握。考生先找到概念所在区间,再进行文题对比细排除,找到各个选项与原文对应的文字,一一比照。最后还可以根据标志词语帮助判断。选项B张冠李戴,原文只是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并没有说“物理世界”也蕴含着这种美。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考生要熟悉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常常会设置“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指代错误”“混淆概念”“混淆是非”“混乱因果”“无中生有”八种陷阱,我们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格外小心。选项D概括归纳了第五段的段意,该段论述的是要发现科学之美,需要少一些功利之心,多一些对美的追寻之心。而不是说在教育中不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美,就不可能认识科学美。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挖掘隐含信息,进行题文对比。此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D项偷换概念,科学的美感是客观存在的,“急功近利,把科学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的做法确实无法感受科学的美感,但不会使科学丧失美感。故选D。
  【点睛】小题1:理解重要概念,首先要“投石探波”定区间,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在原文中找到被考查的概念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间。相关信息多数出现在文章前半部分的某个段落,但有的文章则分散在不同的段落。再进行文题对比细排除,找到各个选项与原文对应的文字,一一比照。一是比照选项与原文所阐释的角度是否一致,如原文说的是原因,选项变为结果;二是比照说法,看说法是否改变,若改变了,应判断是语言形式的改变还是语意的改变;三是比照选项与原文所阐述的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否一致。最后还可以根据标志词语帮助判断。利用文中一些标志性词语解读文本,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判断。标志性词语主要有:①角度性标志语——“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如“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认为”等,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内容来概括,且题干、选项也会有所体现。②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因此、总之、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③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节选)
  ①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