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1200字。
  黄山市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佛、道二教同传统儒家并称“三教”。三教自并立以来,既相互排斥争斗,也相互吸收、不断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一大特色。儒家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逐渐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与此同时,佛教精微而高深的义理,道教的神仙方术、长生不老思想对皇帝贵族和一般士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果轮回、鬼神报应又迎合了普通大众的迷信心理。故无论儒家如何抵制,佛道二教的声势和影响日渐扩大,包括小说在内的艺术领域亦受其浸染。
  ②三教在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向世俗化推进,以求贴近广大下层民众,扩大影响。这在小说中有大量的反映。《太平广记》载唐代俳优李可及以倡优身份讲论三教,言释迦如来、太上老君、文宣王皆为妇人。将三教所奉教主作为取笑逗乐的对象,虽有不敬之嫌,但客观上反映了当时较为宽松的文化环境,以及三教间融洽的关系,而皇帝听罢“意极欢,宠锡颇厚”,也表明统治者乐见三教间和谐共处。
  ③唐宋文言小说中三教思想的融合方式有两种:一是在一部小说中收入了表现三家思想的故事,这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搜神记》等作品中已有所表现;另一种方式是在一则故事中反映出两家甚至三家思想。唐宋文言小说中存在大量有意模糊佛道界限的作品,僧人道士化、道士僧人化。例如,《广异记•刘清真》中的五台山僧人即是佛道一体的形象。
  ④中国古代的三教融合往往呈现“以儒家为主导,释道二教向其靠拢”的形态,如释道二教都将“忠”“孝”置于教义中的重要地位。唐代佛教类书《法苑珠林》中设有“君臣”“纳谏”“忠孝”等类目,显示了佛教典籍对儒家思想的吸收。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提倡和强调较佛教更加主动,葛洪明确将“忠孝和顺仁信”作为修道的前提,其戒律要求信徒“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由此可见,在三教融合的过程中,忠孝节义等儒家伦理观念同样成为了道教价值中的一部分。
  ⑤释道二教向儒家的靠拢在唐宋文言小说中有诸多表现,如五代杜光庭所撰《录异记》在“仙”“异人”后设有“忠”“孝”二门,是忠孝观念在道教小说中的反映。在道教小说中有一类因孝而得道成仙的故事,《仙传拾遗》写阳伯翁“事亲以孝”,他葬父于无终山,在墓侧“昼夜号恸”,因此感动了神明,最终得结佳偶,双双得道成仙。
  ⑥宋代三教融合更为深入,表现在小说上,就是不少作品中的三教思想混然一体,无法截然区分。宋代李昌龄所编《乐善录》多辑因果报应之事,它出现于理学昌盛的南宋,受到上层文人的推重,称其“深有益于世教”,反映了当时三教融合已达相当之程度。
  ——摘编自周瑾锋《唐宋文言小说中的“三教合一”》2018年8月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儒释道能够融合,是因为佛教敬畏精微的义理和道教长生不老的思想对人们产生了吸引力。
  B. 唐宋文言小说借收入表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故事等方式,达到了融合三教思想的创作目的。
  C. 佛教和道教都主动地提倡儒家伦理道德,把儒家的忠孝思想放到了教义中的重要地位。
  D. 道教小说写的是因孝而得道成仙的故事,《仙传拾遗》写阳伯翁“事亲以孝”,葬父于无终山,在墓侧“昼夜号恸”,因此感动了神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前两段介绍三教融合的基本情况,后面四段论述三教在小说中的融合方式及表现。
  B. 文章提及魏晋南北朝小说,表明唐宋文言小说收入表现三教思想的故事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C. 文章第四段是总分是总分结构,前面讲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形态,后面则分别举例加以论证。
  D. 文章举《太平广记》和《乐善录》中的内容,论证了唐宋文言小说中的“三教合一”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儒家是官方意识形态,对佛教、道教进行了抵制,但这并未止住佛道二教日渐扩大的影响力。
  B. 在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过程中,中国古代的三教之间一直呈现互相靠拢,互相吸收的形态。
  C. 从宋人创作的《乐善录》等文言小说来看,当时三教融合的程度较之于唐代更加的深入。
  D. 了解唐宋文言小说中的“三教合一”思想,有助于今人鉴赏唐宋文言小说并分析当时人的思想状况。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儒释道能够融合,是因为佛教敬畏精微的义理和道教长生不老的思想对人们产生了吸引力”,因果关系错误,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相关阐述。B项,“达到了融合三教思想的创作目的”的说法于文无据,无中生有。D项,“道教小说写的是因孝而得道成仙的故事”以偏概全。文中是说“在道教小说中有一类因孝而得道成仙的故事”。故选C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A项,“后面四段论述三教在小说中的融合方式及表现”说法错误,第四段没有提及小说。故选A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B项,“三教之间一直呈现互相靠拢,互相吸收的形态”分析错误,第四段有“三教融合往往呈现‘以儒家为主导,释道二教向其靠拢’的形态”的表述。故选B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太阳花(张雪芳)
  ⑴他把那盆太阳花装上电动三轮车时,老板还在一旁叮咛:“记得一定要把这盆太阳花送到啊,那个顾客昨晚可是打了三次电话给我的。”他点头说好,一边看了看那盆太阳花。精致的花盆,一丛圆润肉质的花茎,小小的光洁的绿叶茂密地交错着,那些花骨朵就轻巧地立在花茎顶上,有大红、紫红、粉红三种颜色,待太阳一出来,它们就会像一群欢快的孩子,一个个绽开它们可爱的笑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