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14430字。

  秘密★启用前                                        
  2018-2019年河南省新乡市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二十年来,中国网络文学蓬勃发展,出现了作品丰富、写手众多的繁盛局面。但是,网络文学在发展的同时,也客观存在着粗制滥造、缺乏担当等一些问题。网络写作,需要从传统文学写作中汲取营养。
  首先,要提升担当精神。古人写文章,通常追求价值功能,而不只是为了娱乐消遣。今天的网络空间,似乎为作者提供了一个狂欢场所。网络写作的最初目的是自由宣泄情感,作者更看重写作过程中的惬意与畅神。换言之,网络文学卸下了功利主义的重担,回归到自由抒情、悦心快意的游戏写作本质。文学的价值功能,变为自娱和娱人。网络文学应主动担当。写作时,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题材,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境遇和真实心声。通过深入挖掘精神内涵,网络文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作品中,强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责任。
  其次,要强化经典意识。传统文学写作,习惯精雕细琢。曹雪芹对《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精神,值得钦佩。司马迁所言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就是对作品经典性、永恒性的追求。网络写作追求快速生产,一般不会仔细推敲,而是匆匆写完就贴出。有鉴于此,网络写作需要借鉴传统写作中的经典意识,重建作者的权威性和个体风格,尽量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在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另外,要尊崇独创性原则。鲁迅说:“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在传统观念中,文学写作是一种灌注个性精神的创造性劳动,贵在独创性,排斥重复性。而网上资料的丰富性、搜索的便捷性和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快速性,导致网络写作表现出互文性特征。网络写手,容易受到流行模式的影响,套用现成模式。网络作家,应当树立追求独创性的理想,开掘自身的独特体验,重视精神世界在文学中的表达。通过独创性写作从同质化、类型化的网络文学流行趋势和套路中突围出来。
  最后,要涵养诗性精神。传统文学的艺术形象是间接的,藏在语言符号中,必须通过读者的联想、想象,才能在头脑里出现。语言艺术的诗性魅力,正是通过对间接的、想象的语言形象的经验还原、想象填充和韵味品咂,而得以实现的。网络文学,因多媒体表达的直观性和便捷性,使得网络写作,不再追求“寄意于言外”的韵味,以及空灵幽远的诗意境界。网络写作,不应一味沉浸于文本的快感、故事的惊险刺激和语言的直白浅陋,而要主动向传统写作取经,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文字,塑造生动的形象、高远的意境,追求意义丰富、含蓄蕴藉、语言雅致的诗意表达效果。 (摘编自罗立桂《网络文学,应向传统文学借鉴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让作者自由宣泄情感,舒畅心情,网络文学将文学的价值功能变为自娱和娱人。
  B.网络写作追求快速生产,一般不仔细推敲,很少尊崇独创性原则,难有经典作品问世。
  C.网络文学有同质化、类型化的流行趋势,网络写手容易受到影响,套用现成模式。
  D.多媒体表达的特性让网络文学缺少了“寄意于言外”的韵味,及空灵幽远的诗意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手法,在比较中强调网络文学向传统文学汲取营养的重要性。
  B.文章第三段两处运用引用论证手法,论证传统文学的写作追求作品经典性、永恒性。
  C.文章以当今网络文学存在的弊端为前提,论述网络文学应向传统文学借鉴的观点。
  D.文章以总分结构组织全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用“首先”等提示语,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写作要主动地向传统写作取经,并合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重建作者个体风格。
  B.网络文学虽然存在缺乏担当等问题,但无功利主义,不追求价值功能,这值得提倡。
  C.网络写作没有独创性、存在互文性特征,是网上资料丰富、搜索便捷等因素导致的。
  D.网络文学要涵养诗性精神,就要用含蓄深刻的语言表达,将形象隐藏在语言符号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国家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2016年至2018年,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画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7综合排名前10位城市
  (摘编自《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7)》
  材料三:
  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城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建设这些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促进中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国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这些城市要代表国家参与到国际竞争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