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道小题,约11820字。
福建省福安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拆还是不拆?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以往,推平村庄建设城市是常见做法,而伴随着反思和乡村价值的再认识,这个问题有了新答案。比如河南孟州的产业聚集区,没有拆掉莫沟这个城中村,而是引入乡建设计团队进行修复,在重塑村庄面貌同时,让城市发展更有质量。这样的案例启示我们,城市化并不是“毁村”运动。
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其中土地是关键因素。纵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不论是早期政策导向的人口聚集,还是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繁荣带来人口激增,抑或是如今多元的城镇化模式探索,解决土地问题都避免不了“征地—补偿—拆迁”的循环。轰鸣的推土机铲平一个又一个村庄、鳞次栉比的高楼越来越密集……据了解,近10年我国有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80到100个村庄在版图上被抹去。有的城市决策者,以城市化的名义,毫无顾忌,毫不留情,把城郊众多肥沃的田地规划成楼盘,把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夷为平地。当然拆迁的确让不少村民一夜暴富,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粗暴行为、被迫上楼的无所适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城市化从高速推进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关卡。
应当看到,拆字当头的确可以使城市短暂扩张,但损失的是城市长期发展的潜力和质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各州就通过立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注重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以风景如画的郊区环境吸引中产阶级居住,更形成了城乡一体、多元互动的城市发展格局。不可否认,在中国的不少地方还存在热衷于大广场、大马路、大高楼的城市化,导致的是“钢铁建筑、水泥路面、千城一面”。正因如此,河南莫沟把乡村打造成城市发展亮丽名片的做法提醒我们,因地制宜做好城市规划、突出特色做好产业布局,乡村不仅不会成为城市化建设的“拦路虎”,更为城市建设注入新动力。
进一步来看,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价值不容忽视。这种价值不仅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诉求,也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继承延续。多年以前,安徽徽州地区的乡村古宅被当地人视为无用的“废物”,不少在城市化进程中被铲除,但随着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再发现,当地从“破坏”变成“守护”,通过引入艺术家修复改造、区域村落的整体规划,不仅让老宅子焕发了生机,更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宝藏。可以看到,日新月异的时代格局和不断发展的城市浪潮中,乡村依然有着存在的意义,不论如何变化,不变的应当是对价值的坚守和历史的敬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实上,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并不对立,二者可以相互促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不要拔苗助长,而要水到渠成,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积极稳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目标同时,让乡村承载更多绿水青山和精神文化的期待,我们就能以高质量发展托举更加美好的明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往推平村庄建设城市的做法将被乡建设计团队修复重塑村庄面貌的做法取代。
B.中国城市化要想得到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解决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一系列问题。
C.近10年我国已有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村庄消失的平均值将不断增加。
D.在城市化进程中,各地都以拆字当头,这使我们的城市发展失去了长期发展的潜力和质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针对城镇化进程中推平村庄建设城市的常见做法,结合河南孟州的经验提出观点。
B.文章分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城市规划、乡村保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C.文章第三段提到河南孟州的经验,意在强调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及完善郊区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城市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我们对乡村价值有了新认识,就能改变乡村成为城市化建设的“拦路虎”的现实。
B.安徽徽州对乡村古宅从“破坏”变成“守护”,是因为当地对传统文化价值有了再发现。
C.在城市化浪潮中,乡村依然有着存在的意义,这主要是由乡村的传统文化价值决定的。
D.如果能将城市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就有可能避免强拆文化乡村事件的发生。
(二)小说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信誉之花
尚书华
城市不大,不足百万人口。
小区亦小,只有十几栋楼房。
罕见的是在西北角,紧挨供热站的地方,有两间简易平房,每天早晨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
这就有点新鲜了。若说四五十年前城市里买豆制品需要排队,很正常,那时供应不足。可如今,寻寻常常一块豆腐,让人家排队等着买,这豆腐得好成啥样?
别说,还真就有人把这个豆腐坊比喻成了一朵花——信誉之花。
老住户都记得,十九年前,这个小区刚刚建好,就有一对年轻夫妇背着行李拎着提包住了进来,租用了供热站废弃的一个材料仓库,月租一百五十元。
偶然一天,小区里出现了一位腰扎围裙、胳膊上带着套袖,衣着得体、落落大方的年轻媳妇,脚蹬三轮车,在小区里响亮地吆喝着——卖豆腐!
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