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ppt(12张)
《再别康桥》导学案.doc
《再别康桥》导学案(含课文.doc
古筝伴奏(康桥).mp3
李健-再别康桥.mp3
《再别康桥》导学案
科目:语文 课型:新授课 编号:XJYW1702
【导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
2、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象、修辞表达感情的特点。
3、通过语言把握徐志摩的情愫,领悟诗中的情感。
【学习重点】
感知《再别康桥》的三美;把握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领悟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意义,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情感。
【学法指导】
1、诵读: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内容及形式特点。
2、讨论:让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安排进行讨论,教师适时点拔。
3、比较阅读:将本诗与其他几组离别诗进行比较阅读,感受《再别康桥》抒发别情的清新飘逸。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诗人,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 《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他追求“爱”,“自由”和“美”。
2、徐志摩大事年表:
1916年考入北大,并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结婚。
1918年赴美留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邂逅了林徽音。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异,8月回国。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1924年印度泰戈尔访华,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3、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的海上。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4、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5、闻一多的三美主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