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8810字。

  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的国子监是当时国家教育的最高督导机构,这个时期,贵族社会结构早已消失,大多数年轻人都必须拥有科举考试的功名才能踏入官场,年轻人的出身背景自然也就不再具有文字上或法律上的影响力。
  宋代末年,国子学与太学已几乎没有分别,两所学校的直讲可对调聘用,各自不同的入学条件也极少落实执行。于是,太学到了元代也就正式消失。到了明代,太学、国子监与国子学三个名称已成为同义词。
  明代有两所国子学,第一所在明朝政府定都南京(1368年)之后随即成立,另一所则在1403年成立于北京。第三任皇帝明成祖(1403年—1424年在位)于1420年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的国子学即开始没落。但在迁都之前,南京国子学的发展原本非常快速,占用了南京城里极大的一块地,更拥有2000座以上的各式建筑。在北京国子学成立之际,南京国子学招收的学生人数也臻于高峰,达到9972人(1422年)。这个数字在中国历史上虽非史无前例,却是相当惊人。不过,这两所国子学的盛况并不长久,到了16世纪,两所学校都已没落,主要只招收准备参加科举的学生。
  明代国子学对教育最具原创性的贡献,就是派遣学生进入政府实习。这种做法早在1375年就已出现,而且在明朝初年颇有成效。学生奉派到田野之间,协助完成规模庞大的全国土地登记(即著名的《鱼鳞图册》)。这套精心汇整的图册成了明朝土地税的评估基础,一直沿用到19世纪。另一项重要的学生活动,则是编纂《永乐大典》这部百科全书般的庞大著作,据说是世界史上最庞大的一部历代文字的选集,参与编纂的学生人数据说超过千人。此外政府也经常派遣学生协助教学活动以及办理赈济饥荒。
  明代初年,国子学就已经相当活跃,校内定期举办讲学、研讨会以及考试。许多人显然都非常怀念在国子学的学习生活。学生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朝鲜、日本、缅甸与琉球。当时的各种规章保存至今,从中可以发现这些学校不但招收各种出身背景的学生,也给予学生非常慷慨的待遇,包括丰厚的津贴(通常连妻子也得以领取)及免服劳役。举办讲论会以达成教育效果的做法在明代似乎相当盛行。可以说,道学家在自己的精舍或书院里所采取的做法,这时已纳入了国子学的教学法当中。
  不过,到了16世纪,国子学已舍弃了严谨的教学责任,甚至不再招收学生,也不再举办讲学或内部考试。这时候,国子学已正式成为学生为了科举目的而从事登记的机构。
  (摘编自李弘祺《教育机构的变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贵族社会结构在明代解体后,年轻人的家庭背景已经不再是进入官场的有利条件。
  B. 在宋代,国子学与太学的直讲可以对调聘用,入学条件极少落实,两者已没什么区别。
  C. 明代两所国子学发展状况不平衡,此消彼长,但由于明成祖的迁都最终都走向了没落。
  D. 明初,国子学招收学生基本没有出身与地域的限制,且为他们提供丰厚的条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对比论证的方式,阐明了在中国宋元明时期国家教育机构由多变少,教学内容日渐单一的发展轨迹。
  B. 文章通过列举数字直观地论证了当时南京国子学规模宏大、人数众多,达到了其历史上的发展顶峰。
  C. 文章通过编撰《鱼鳞图册》和《永乐大典》两个具体例子,有力地论证了国子生在参与政府实习时做出了突出贡献。
  D. 文章全面阐述了明朝国子学的发展状况,以时间为顺序,以史实为依据,层次清楚,论证充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朝的国子学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派遣学生进入政府实习,这种行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B. 国子学在明朝初年是国际性教育机构,其优厚的待遇吸引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
  C. 明初,国子学举办讲论会,吸收了私人办学的做法,表明国子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D. 到了明朝末期,国子学沦为科举登记的机构,自此,国子学已经丧失了应有的教育功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