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00字。
核舟记
课题 核舟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家。其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卷十(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略有删节。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
读准字音 洢(yī) 器皿(mǐn) 罔(wǎng) 贻(yí)
轩敞(xuān chǎng) 峨冠(é) 矫首(jiǎo) 黍(shǔ)
八分有奇(jī) 夷(yí) 箬篷(ruò) 糁(sǎn)
髯(rán) 衣褶(zhě) 袒(tǎn) 诎(qū)
椎髻(jì) 壬戌(rén xū)甫(fǔ) 篆章(zhuàn)
通假字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左手倚一衡木(同“横”,横着)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古今异义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 今义:向远处看)
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 今义:属于)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
其两膝相比者(古义:相互靠近 今义:比较)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长 今义:修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