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030字。

  凯里一中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黄金卷二》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
  的条形码中“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足否一致.
  2.本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选择题把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捧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主观题问答题用黑
  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本试卷和签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哲学家对读书的理解,往往不是关注读书的种类,或是读书的方法,而是关注读书的意义.从
  哲学的观点来看,读书的意义,不仅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更重要的,是把读书作为人类历史
  性活动的实践来理解,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理解.文字和书写的发明,其重要性在于,从此
  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于是,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
  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方式.“智山慧海传薪火”,知识与智
  慧的薪火相传,端赖于书写的文字,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中国古人早就重视读书.孔子的一生,既是教育者的一生,也是学习者的一生、读书人的一生“韦编三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孔于热爱读书、勤奋读书的生动写照.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而“濡”最广义的所指,就是“读书人”.读书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受到高度尊敬,是中华文明崇尚读书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色.
  ③虽然读书也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的阶梯,但应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
  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中国文化史上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颜回是孔子唯一认定的“好学”的弟子,所以,至少读书是这种孔颜之“乐”的重要部分.在当代读书人中,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接近于以“无
  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也比较接近以读书为乐的古风.
  ④现代人读书无非两种,读专业之书和读非专业之书.有一种说法,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
  我以为,读非专业的书,大可“好读书,不求甚解”;而读专业的书,则切不可不求甚解.用司马迁的话说,应该“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不同的书要求不同的读法,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读中国文化的经典,这里我推荐宋代大儒朱熹的读书诀:“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朱熹在这里讲的主要是读经典之书的方法,也就是把读书作为修养自己心性的一种活动.这虽然是古代哲学家的读书观和读书法,但同样值得今人思考.
  ⑥读书与修身有着密切关系,修身的首要一条就是读书.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朱熹的理学和王
  阳明的心学存在分歧.理学认为要成圣贤既要读书又要修身,脱离读书去修身或脱离修身去读书,都
  不可取;而心学则认为,要成圣贤,只要修身,增进心性修养就可以了、读书是没有用的.所以,人如何才能成为圣贤,是两条办法还是一条办法,就构成了从宋代到明代思想史的主要背景.现在看来,
  光读书并不能一定增益你的道德品质,但如果不读书,仅仅从事心性修养,那么道德发育程度也是有
  限的.因为如果对社会、人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不能建立在健全理性的基础上,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
  论,而要达到理性的自觉和明澈,就离不开读书.
  ⑥如果从中国思想史来看,读书跟“学习”亦有密切关系.中国思想有一个特点,就是“学习”
  和“读书”很早以前就成为中国文化中备受关注的问题,相关讨论也就变成中国思想史的一个传统.
  《论语》一上来就讲“学而时习之”,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孔子的思想体系,如果从伦
  理道德观念来讲,“仁”是最主要的,但若从整体上来讲J7从后来的学术发展的争论来讲f其核.。观念则是“学”.虽然孔子时代的“学”是“六艺”,但也得承认,在这种人文知识的学习中,读书是
  一个重要方面.
  ⑦到了宋代,重视读书和学习的文化得到加强.朱子的出现把孔子的传统大大加强了,因为朱子
  讲“格物致知”,“格物”归根结底就是读书.从整体上来讲,朱子学这个庞大的体系,有一个基本
  的背景,就是学习.朱子的哲学就是为学习的精神、学习的必要性、在学习上下功夫的重要性做一个
  哲学论证.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中,从孔子到朱子,其主要基调是强调学习、强调读书.
  ⑧今天要建构学习型社会,就不熊不追溯到我们自己的学习文化和读书传统.在这方面我们有先
  天的优势.其实在民间也是一样,明清以来,“读书人”在基层社会里都是很受尊重的.士大夫就是做官的读书人,所以“读书”和“读书人”在中国文化中很受重视.
  (摘编自陈来《读书的意义》,人民日报,2019年2月1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书的意义,不仅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更要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理解。
  B.知识与智慧薪火相传端赖于书写的文字,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C.多数读书人以读书为“生活方式”,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
  D.人文学者读书都是以‘ITC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传承了以读书为乐的古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以孔子为例,论述了中国古人早就重视读书,热爱读书。
  B.文章引用陶渊明的话和司马迁的话,说明了不同的书要求不同的读法,没有固定的模式。
  C.文章运用讲道理、举例子、作对比等论证方式来论证古代哲学家的读书观和读书法.
  D.文章从反面论证王阳明的心学观点:如果不读书,仅仅从事心性修养,道德发育程度也是有限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大儒朱熹的读书诀是读各种书的最好方法,是把读书作为修养自己心性的一种活动。
  B.只要读书,就能达到理性的自觉和明澈,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就得出正确结论。
  C.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中,从孔子到朱子,其主要基调是强调读书、强调学习。
  D.在建构学习型社会这方面我们有先天的优势,自古以来,“读书人”在民间都是很受尊重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散发着一股特有的馨香.
  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
  彩。
  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蓬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一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
  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采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
  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