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0730字。
福建省泉州市2019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公共危机主要是指对社会公众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安全事件。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迈进,公共危机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对工业社会建立起来的以控制为导向型的危机管理模式提出严峻挑战。作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公共危机管理必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直面我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现实,积极探索适应时代需要的模式变革。
公共危机管理也被称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按照传统观念,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安全相对应,而与国家安全鲜有关联。这是因为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分别主要指称国家的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二者没有交集。如今,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框架下,国家安全理念将内外部安全整合在一起。今天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双重使命:一是有效预防、应对公共危机,最大限度地限制、控制其影响,确保公众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二是防止公共危机传导、放大、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
不确定性是我们今天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难以根据既往的经验或对未来精准的预测来全面把握公共危机的缘起、演进,它们往往会超越人的常规思维。公共危机越发不受地理边界或职能边界的限制,具有较强的传播与扩散能力。在全球化时代,关键基础设施在世界范围高度互联,其崩溃将造成全球供应链中断,引发公共危机的全球跨境传播。2011年泰国发生洪灾,淹没了众多生产企业,由于泰国生产全球28%的硬盘驱动器,洪灾发生后,世界各地的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生产受到影响。进入21世纪后,以控制为导向的工业社会危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受到空前的挑战与质疑。工业社会对一切事物进行严格、精确的控制,以产生所追求的秩序,公共危机管理者可以按照控制的逻辑,构建应急组织并采取按部就班的响应行动。但是,以控制为导向的危机管理模式适合应对复杂程度低、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而不适合应对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而且,控制需要拥有清晰职责边界的响应组织。后工业社会公共危机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强大的跨界性使清晰的职责边界变得形同虚设、破绽百出。
在后工业社会这样一个网络化社会,公共危机的影响沿着社会网络中的关系链条扩散、蔓延,形成一个异常纠结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危机也形成一个复杂的影响网络,应对网络化危机需要采取网络化模式。公共危机的应对不仅是每个社会单元的职责,还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职责。各个相关主体之间要形成密切协同关系,特别是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广泛、深入的合作,对公共危机开展有效的共同治理;最后共同享有公共危机治理的收益与成果。
(摘编自王宏伟《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变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共危机管理应针对社会转型的新变化、公共危机的新特点,探索新模式。
B. 相比于传统观念,现今对公共安全定位的认识应调换到国家外部安全层面。
C. 当今转型社会的公共危机表现出复杂性高、不确定性强、跨界性大等特征。
D. 构建多元共治共享的网络化危机管理模式是时代的要求和国家安全的需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公共危机新特点到公共危机管理新模式,文章既分析问题又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B. 文章以泰国洪灾导致国外企业受影响的事实,论证现今公共危机具有跨界性的观点。
C. 文章着重比较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不同特征,以强调公共危机管理应因时而变。
D. 文章通过对网络化社会公共危机特点的揭示,阐明应该采用网络化模式应对的理由。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防止公共危机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比预防公共危机产生更重要。
B. 只有打破常规思维以及加强精确控制,才能应对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
C. 响应组织的职责边界不再清晰,使得以控制为导向的危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D. 网络时代公共危机的演进、影响更难测、复杂,其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的可能性也更大。
【答案】1. B 2. C 3.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身影频现,一系列丰硕成果接踵而来。
2018年3月2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这意味着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步入了“快车道”,用中国智慧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的时代已经来临。
“当前,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是世界科技创新领域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也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