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 月考+模拟 (共8份打包)
月月考(一).doc
模拟考(二).doc
模拟考(三).doc
模拟考(一).doc
月月考(二).doc
月月考(三).doc
月月考(四).doc
月月考(五).doc
模拟考(一) 高考仿真模拟冲刺卷(A)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消费文化是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等的总和。当前,我国消费文化的基本面是积极、正面、向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消极、负面、畸形的消费思想和行为,如消费符号化、过度消费和消费主义等。这些不健康的消费思想和行为,对于社会主义消费本质而言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消费文化异化。而一旦采用供给侧思路,就会发现当前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消解不良消费文化、引导消费文化健康发展具有很大作用。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创新创业成为社会主流意识,有利于大众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创新成本和门槛不断降低,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就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来实现创意生活,而不再需要通过消费来彰显个性、实现自我。在全社会普遍性的创新中,传统意义上的时尚将趋于没落,人们逐渐失去追逐那种时尚的动力。在缺乏创新的社会,由于消费的同质化强而供给的创新力弱,制造时尚潮流增加人们对生活的新鲜感就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但在普遍创新的社会环境下,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功能革新、产品设计创新随处可见,原先所谓与美学相关的符号性时尚随时可能被新的创新所打破和取代,时尚转换周期越来越短,制造和模仿一个转瞬即逝的时尚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这时,消费个性就会得到张扬,消费盲目性就会大大下降。
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能够让消费回归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本位,是削弱消费主义的利器。消费主义的滋长可以从供给方面找到原因。在结构性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需要鼓励消费来消化产能。在鼓励消费的过程中,如果对消费的引导不到位,部分人就会对消费产生简单的庸俗化理解,认为“消费就是做贡献”,这就给消费主义留下了生存空间。同时,我国国内市场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导致一些消费者要通过“海淘”来满足需求,扩大了西方不健康消费文化的影响。显然,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并非抑制消费,而是通过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减少盲目和无度消费,扩大绿色和健康消费,让消费回归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本位。
提高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普惠性有利于树立新风,是引导消费文化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为了树立新风、更好地引导消费文化发展,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尽量不要给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消费设置门槛。对享受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人群进行地域、职业、职务等方面的划分,容易使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消费产生等级差异,不利于社会公平公正,也会对消费文化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应尽可能实现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普惠性。二是尽可能避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无效供给。比如,有些只有几万人的县城,却建设了大型歌剧院、博物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将大量宝贵的公共资源投入到需求不大的公共产品上,对当地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作用并不明显。这些公共产品的符号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利于建设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消费文化是一切关于消费的总和,包括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等因素。
B.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人们可以通过制造时尚潮流增加对生活的新鲜感,从而张扬消费个性。
C.消费主义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思想,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可以让消费回归本位。
D.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要避免设置门槛和无效供给这两种现象,以免对消费文化产生不良影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人们可以通过制造时尚潮流增加对生活的新鲜感”错误。从第二段中“在全社会普遍性的创新中……人们逐渐失去追逐那种时尚的动力”“但在普遍创新的社会环境下……制造和模仿一个转瞬即逝的时尚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可以看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人们是不太需要通过制造时尚潮流增加对生活的新鲜感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指出我国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问题的思路。
B.文章第二段介绍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创新创业的作用,指出在这种形势下消费盲目性会得到遏制。
C.文章第三段指出,当前消费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是消费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问题。
D.最后一段进一步说明“如何做”,指出提高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普惠性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当前消费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是消费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问题”说法错误。文章第三段第一句话指出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能削弱消费主义,紧接着分析了消费主义滋长的原因,其中“同时,我国国内市场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导致……”一句说明消费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还有“结构性短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全社会存在普遍的创新环境,人们就会很容易找到彰显个性的方式,不易陷入盲目消费。
B.不考虑消费的实际意义,建设不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消费符号化的一种体现。
C.当前我国的消费文化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引导消费文化健康发展,政府还要做许多努力。
D.只要好好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能树立新风,解决当前我国消费文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只要……就……”推断过于绝对。从文中来看,作者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消解不良消费文化、引导消费文化健康发展具有很大作用”,但并没有说这是唯一的解决方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小巷幽幽
王本道
碧水泱泱的辽河从城中穿过,河的两岸是城市的南北两区。南区是新城区,大道通衢,楼宇林立。北区是老城区,变化不大。紧邻辽河右岸大堤不远,有一处不成格局的平房区。那里的房屋高矮不等,样式各异,有尖顶、“北京平”,
……
月月考(一) 优化重组阶段测评卷(A)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算法,可视为一个有限而确切的计算序列,用以按照要求解决问题。人工智能算法的传统通常有两个:一是主张智能行为依赖于符号操作,通过基于符号表征的计算来实现学习、记忆、推理、决策,甚至情感活动;二是受人和动物大脑神经结构启发,认为通过大量底层简单的“激活单元”相互交织,可在高层自发涌现出复杂的智能行为。阿尔法围棋战胜人类棋手,即在于其能够实现基于神经网络的算法突破。
以复杂性视角观之,基于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算法有一个突出特质——涌现性。以棋类游戏智能算法为例,棋子数有限,游戏规则简单,但棋局变化无法穷尽。棋局的最终输赢是一种涌现,决定棋局走向的不是底层的简单规则,而是由它们生成的更高层的组织过程。阿尔法围棋在对弈时有一些人类棋手难以理解的“昏招”,可这些昏招最后竟成为取胜的“神之一手”。这表明“招数系列”比“某一招”更有意义。在伦理上,涌现性特质揭示出人工智能算法具有异于传统的行为特征:人工智能算法行为不是边界清晰的单个行为,而是集体行为的演化;其行为效果不由“某一”行为决定,亦不由预定的算法前提完全决定。
基于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算法的另一个复杂性特质是算法的自主性。当下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可从海量大数据中自我学习、自我进化。阿尔法围棋第一代曾依据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棋谱,对弈了三千万盘棋;第二代则强化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如果智能算法的自主性意味着机器不再是被动的工具,而是某类主动的、自我进化的“生命”,那么我们是否能说人工智能就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能够自我决定的“主体”?
以算法的观念来看,理性传统所认可的这种“主体”其实是一个能协调个体自身复杂行为的中心控制单元,它负责该个体所有信息的整合和全部行为的控制。人工智能虽然出自人类之手,但也具有相当的“自主性”。“强人工智能自主性”的观念遵循上述理性传统,人们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不仅具有感知对象、解决问题的智能,还可能具有感知自我的意识。“弱人工智能自主性”的观念则主要是就智能行为的自组织性而言,机器算法会在没有人类程序员干预的情况下自发学习、自动处理问题。目前具有强人工智能的主体在技术上还遥遥无期,仍是科幻作品的题材。而弱人工智能则已在人工智能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主体观念。
(摘编自刘劲杨《人工智能算法的复杂性特质及伦理挑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基于符号表征的算法可赋予人工智能以情感活动,相对优于基于神经网络的算法。
B.涌现性特质表明人工智能算法行为已经不再存在“某一”行为,而演化为集体行为。
C.自主性特质表明人工智能算法可在无程序员帮助的情况下自主学习和自主进化。
D.主体指的就是一个中心控制单元,它负责相应个体所有信息的整合和全部行为控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A项,“相对优于基于神经网络的算法”于文无据,原文并无对两种算法优劣的比较。B项,“已经不再存在‘某一’行为”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二段可知,人工智能算法行为存在单个行为,只是以集体方式进行。D项,“主体指的就是一个中心控制单元”曲解文意,缺少前提条件,原文说的是“以算法的观念来看,理性传统所认可的这种‘主体’其实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介绍了人工智能算法的两个传统,并以第二个传统作为论述前提。
B.文章从涌现性和自主性两个维度审视人工智能,概括其所具有的复杂性特质。
C.文章以道理论证为主,同时将阿尔法围棋作为例证,使相关论述得以深入浅出。
D.对于人工智能“主体”,文章先引出该话题,接着介绍具体概念,最后分类分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文章从涌现性和自主性两个维度审视人工智能”曲解文意,文章是从这两个维度来审视“人工智能算法”,而非“人工智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阿尔法围棋战胜人类棋手,在于它能通过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形成“招数系列”。
B.人工智能如果具有自我意识并能够自我决定,将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伦理挑战。
C.阿尔法围棋第二代具有弱人工智能的自主性,已形成完全异于传统的主体观念。
D.只要强人工智能主体在技术上得以实现,那么它就可能具有感知自我的意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在于它能通过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形成‘招数系列’”的理解太表面化,真正的原因应是“当下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可从海量大数据中自我学习、自我进化”。
【论述思路】 本文围绕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分层论述。首先从概念上介绍两种常见的人工智能算法传统;然后围绕基于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算法进行阐释,从涌现性和自主性两个维度审视人工智能算法,概括其所具有的复杂性特质,论证过程中理论论证与事例论证相结合,深入浅出;最后由自主性引出“主体”的概念,通过对两类人工智能“主体”的分析,明确“传统”和“非传统”两类人工智能主体观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狼 叫
甘应鑫
三只羊乡的光棍表叔秃顶那年,刚过56岁,随村里人去市火车站当临时搬运工。
有一天,他路过站外一处垃圾堆,忽然听见婴儿啼哭,觉得蹊跷,揭开脏包一看,是个女婴,生命垂危。他顿时心
……
模拟考(三) 高考仿真模拟冲刺卷(C)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文化遗产,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引发很多人的思考。尤其是那些从民间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一直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产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当代人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光华。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不久前,在杭州的一场传统竹制技艺沙龙活动中,有位来自四川的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让人印象深刻。做这样的作品,是对传承人技艺的一次极大的考验,因为竹子质地没有玉石坚硬,很容易雕烂,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本领难以完成。这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非遗之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后一代匠人都不甘让前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耗损掉,他们守住了一门手艺的初心,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每件作品背后都映照着一个专注、心无旁骛的身影。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以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虽然有些出版机构还用它出版线装书,但数量已经不多了,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早已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然而,如果我们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资源,它值得现代人学习。比如福建建阳,当初这里是穷乡僻壤,没有任何优势,然而,建阳人因地制宜利用嫩竹做纸,除了印制大开本书外,还开发了大量口袋书,印制通俗小说、蒙学读本、医方等,打开了市场。当地多山,交通是一个难题,当地人就在水路上做文章,开辟了新的运输渠道。当年建阳雕版印刷业的辉煌之道,让人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因地制宜、与时俱化,不断求新求变的内在追求,这在今天同样值得借鉴。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也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把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更要把蕴含在其中的工匠精神和文脉赓续下去,使之真正成为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文化遗产应予以保护、利用、传承,因为它来自民间,与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B.非遗的“形”会从生产劳动中退出,其“魂”却不会消亡,因其深藏于文化根脉之中。
C.有些非遗技艺不适应此时代却没有消亡,重要原因是后代匠人守住了手艺的初心。
D.古代建阳人为了传播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因地制宜,不断求新,做强了印刷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因果关系不当。文化遗产应予以保护、利用、传承,因为它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并非因为它的来源。B项,曲解文意。“其‘魂’却不会消亡”错误,原文中说“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说明它是有可能消亡的。D项,无中生有。从文中信息得不出“为了传播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对建阳人发展印刷业的目的拔高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提出论点,尾段与之相呼应,都强调了文化遗产的性质,突出了传承它的意义。
B.第二段强调文化遗产中的“魂”不能丢,照应了第二段首句,引出了第三段的例子。
C.四川竹簧艺术传承人的例子,论证了许多非遗技术传承至今的原因是“工匠精神”。
D.第四段以建阳雕版印刷业走向辉煌的事例论证了文化遗产中也应有“创新”精神。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首段并没有讲文化遗产的性质及传承它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遗产只有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才能融入当代生活并得到传承。
B.很多非遗技艺传承受阻,是因为它们属于农耕时代,不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
C.当今时代,传统的雕版印刷术,除了用于出版一些线装书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D.如果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我们就多了一些赓续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方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错,文中说“如果我们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资源”,其有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地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丹霞药娃
何开纯
小伙子,这是什么药?一位游客模样的人,指着地摊下的一株似木非木似草非草的中草药问道。
盘膝坐地,手里拿着一本《全国中草药汇编》的年轻人放下书回答说,这叫八爪金龙,别名百两金,八爪金,铁雨伞,农村人叫开喉箭。功能是清咽利喉,散瘀消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