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题,约9820字。

  渭南市尚德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本试卷请妥善保管,以备评讲时使用。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电影史上,《流浪地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它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作深刻思考,通过表现生命与死亡、希望与绝望来反映科技与使命、道德与伦理。很多观众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何其广袤,人类如此渺小。恰恰是生命的速朽与有限,为人类追求不朽提供了永恒的意义。唯其如此,科技从物质层面、哲学从精神层面为人类预期了更加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 2019年年初,“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科技与科幻相结合,《流浪地球》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航天领域,也将无边的想象力放飞于广袤无垠的宇宙中。《纽约时报》就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系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流浪地球》的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影片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父辈的牺牲,家园的情愫,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严密契合,成就了真正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科幻”。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它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自己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显然,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源自中国国力日益增强的现实。沐浴着时代的春风,中国科幻正在走近世界科幻舞台的中央,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美好。
  (取材于钟声、李舫等人的文章)
  1.下列成语用来形容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有赖于中国科技迅速发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异军突起    B.厚积薄发    C.与众不同    D.翻天覆地
  2.下列对“里程碑”式的电影作品《流浪地球》产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
  B.中国太空探索实现跨越式发展。
  C.中国当代科幻电影后来居上。
  D.中国当代科幻小说日益繁荣。
  3.下列对电影《流浪地球》所体现的“中国智慧”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人类的想象力拓展到宇宙空间。
  B.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全人类、宇宙契合。
  C.传达了“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理念。
  D.中国独特的理念突破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套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