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4620字。

  集美学校高二年级月考语文试题
  说明: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指定位置上,否则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易经》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即理,即道,即法则,即常性。人文,即人之理,人之道,即做人的法则,即人之常性。人文科学即人的科学,即人心人性的科学,即关于人的法则与人之精神的科学,简单地讲,就是研究做人之道、做人之理的科学。这些人之道、人之理,都显示着人心人性的本质,都透露着一种人的精神,故称之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育、充实、大化,无疑要靠道德教化,要靠人心人性的涵养培育,特别是礼乐文化及整个教育的发展。但人文科学能否担当得起培养国家民族人文精神的重任,是需要深思的。现在人文科学门类很多。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人口学、文学以及艺术等,无不属于人文科学。经济学原属历史哲学的一部分,自然也应属于人文科学。可以说人文科学几乎等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这些所谓的人文科学,虽然门类很多,但由于受浅薄的知识论哲学的影响,已经很少阐明人性的本质,很少具有人的精神了。例如,伦理学已不把人伦看成是天理,看成是人性的自然法则,而把整个伦理道德从属于经济活动与社会集团的利益。心理学已经没有“理”,而把人看作生物有机体,把心看作一块血肉,在进行刺激反应的观察实验。历史学撇开人性、人的精神,大谈经济活动作为整个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人口学变成出生率、死亡率一类的统计,更是缺少人性,缺少人的精神。凡此种种,我们从这些所谓的人文科学中,哪里还看得到人性的存在呢?哪里还感觉到人的精神存在呢?不研究人心人性,不研究人的本质,只是在“物”的层面上游说,算不得科学!因为它舍去了根本。
  因此,发展人文科学,必须以人心人性为基础,必须以人的灵明之心与永恒的道德本性为基础。这个心,是仁心、义心、理心。这个性,不是食色之性,不是情欲性欲之性,而是仁义礼智之性,是符合天道法则的“天命之谓性”,是继善成仁的性,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追求美好事物与品德的本性。我们只有把人心人性看作是美好的、永恒不变的,又把人的具体存在看作是与宇宙万物浑然一体,浩然同流,日日以新,共同迈向更加完美的生命境界,才能看到人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精神之美,才能用人文科学以满心的赞叹展现雄浑、波澜壮阔的生命气象,谱写出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新的生命圣歌。
  (摘自司马云杰《论文化复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文”一词源远流长,古老的《易经》已经提出这个词并对其内涵作了具体阐释。
  B.人文科学门类繁多,囊括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经济学也属人文科学的范畴。
  C.当前人文科学研究之所以把研究对象全“物”化了,是因为受浅薄的知识论的影响。
  D.伦理学研究,不仅要看到伦理道德的社会属性,更要把人伦看成是人性的自然法则。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先对人文等关键概念作了清晰的界定,这为后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B.第二段末用反问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现在人文科学研究存在的不足的不满。
  C.人性之“性”是“天命”,联系后文,“天命”是人先天就有的追求美好的本性。
  D.末段的总结指出,只要研究人心人性,我们就能看到人性、生命、精神之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文、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三者概念有别,但彼此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B.因为只关注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历史学忽略了对人性人心的研究。
  C.对人灵明之心与永恒的道德本性的深入研究,是人文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
  D.如果能谱写出人类新的生命圣歌,人文科学就担起了培养人文精神的重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马   嘶
  吕翼
  一匹马正在奔跑,它坚硬的铁蹄叩在青石板上的声音,仿佛带着火星,还带着江河奔腾的气息。马威武的身材,枣红的皮毛,深炯的目光,还有它汗液的咸涩和腥臊,让乌铁深感亲切,振奋不已。他真实地感觉到,他的马老表又回到了身边。他热血喷张,抓住马鬃,一跃而起,试图跳上马背。不料他跳得太高,扑通一声,重重着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