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70个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是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了解作者生平以及相关作品。
2、通过诵读理清诗歌思路,了解诗歌大意。
3、通过分析、探究,体悟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习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学生。
教学重点: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叙写自己的茅屋,抒发了崇高的理想和愿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感知:
1、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了很多杜甫的诗歌,你们都知道有哪些?(……)请问,你们知道关于他的那些评价和称谓吗?(……)他的诗歌为什么被称之为“史诗”?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诗之后,你就会清楚地明白这个含义。
2、明确目标:
本课我们主要通过作者叙写秋风破茅,进而感受作者崇高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二、质疑探究:
1、读书自学,明确任务:
①、正确识字,认真诵读,感受全诗大意。②、了解诗人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③、仔细参看问下注释,正确理解诗歌内容。
注意体会诗歌的情感,正确把握诵读节奏。
2、教师指导:诗人及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唐肃宗上元元年,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筑草堂栖身,但秋风破屋,夜雨屋漏,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因有此作。
解题:“……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3、学生质疑:
刚才我们进行了自主学习,现在大家把自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来,让我们大一一起来探讨。
质疑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作者怎么说这群孩子是“盗贼”?
质疑2:“归来倚仗自叹息”,诗人“叹息”什么呢?
质疑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4、提问:
①、诗中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②、是的第一节里,都用了那些动词描写了风的猛烈?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③、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